子宮內膜異位症:[12]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施治?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主要是異位於盆腔內之卵巢、子宮器韌帶等組織。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肝鬱氣滯,經行不暢,或素體氣虛,腎虛,運血無力,或寒邪與血搏結,凝澀於胞脈,或孕產頻多,損傷胞脈,使胞宮離經之血蓄積胞中,形成瘀血。瘀阻衝任,胞脈、胞絡不通,則發生痛經;瘀阻胞脈,新血不得歸經,則月經過多;瘀滯日久,積而成癓,胞宮、胞絡阻滯,則不能成攝精成孕。

診斷要點

西醫診斷要點

1、 典型症狀表現為痛經、性 交疼痛和不生孕。

2、 患者有繼發性、漸進性痛經史,不生孕、或剖宮產、人工流產、診刮等宮腔手術,或陰道橫膈、宮頸閉鎖等病史。

3、婦科檢查 子宮後傾、固定,子宮後壁、子宮骶骨韌帶、後陷凹處可捫及米粒至蠶豆大小的觸痛性結節,質硬。一側或雙側附件可出現囊性包塊,常與子宮相連,有壓痛。4、B超、腹腔鏡檢查有助於診斷,病理檢查可確診。

中醫辨證要點

本病的辨證應以典型症狀為主,結合全身證候、舌脈綜合分析。一般經前、經期少腹疼痛,經血黯紅,有血塊,舌黯或有瘀點,多屬於氣滯血瘀證;經前、經期少腹冷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者,多屬於寒凝血瘀證;經期少腹灼熱疼痛,拒按,口苦口渴,經血深紅,有血塊,多屬於瘀熱蘊結證;經期或經後少腹隱痛,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多屬於氣虛血瘀證;經期或經後少腹隱痛,腰痠膝軟,頭暈,神疲,舌淡黯,脈沉細或細澀,多屬於腎虛血瘀證。

鑑別診斷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可有一側或雙側附件包塊、壓痛,盆腔粘連時子宮位置固定、不活動,結核性盆腔炎還可出現子宮骶骨韌帶和後陷凹的結核性結節,與本病不容易鑑別。但盆腔炎之疼痛不限於經期,平時也有下腹隱痛、腰痛,或有膿性、血性白帶,炎症往往反覆發作。結核性炎症常有月經過少或閉經。

辨證論治

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應根據證候表現與體質,分辨寒熱虛實,審因施治。並要結合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疼痛性質與程度、出血的多少,在治療上有所側重。一般而言,經前宜行氣活血,經期則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為主,經後需兼顧正氣,在健脾補腎的基礎上活血化瘀。

分證論治

氣滯血瘀證

主症 經前、經期少腹脹痛,經行不暢,經色黯紅,有血塊,塊下則痛減。乳房脹痛,肛門墜脹,煩躁,舌黯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脈弦,

治法 活血祛瘀,行氣散結。

方藥 隔下逐瘀湯加減。常用藥物:如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炮姜、赤芍、柴胡、枳殼、炙甘草等。

若脹甚於痛者,以氣滯為主,加川楝子、橘核等行氣止痛;若痛甚於脹者,以血瘀為主,加蒲黃、三七、地鱉蟲等以增活血化瘀之力;若有血塊者,加益母草、炒蒲黃、三七末或雲南白藥以化瘀止血;若腹中有癓快者,可加三梭、莪術、鱉甲、血竭等以散結消腫。

寒凝蘊結證

主症 經前、經期少腹冷痛,得溫則舒,經行不暢,經色黯,有血塊,塊下則痛減,形寒肢冷,噁心嘔吐,肛門重墜,大便塘薄。面色蒼白,舌淡黯,苔白,脈沉緊或弦緊。

治法 溫經散寒,活血祛瘀。

方藥 少腹逐瘀湯加減。常用藥物:如川芎、川楝子、當歸、延胡索、小茴香、官桂、厚朴、炮姜、烏藥等。

若陽虛內寒者,小腹喜揉喜按,神疲氣短者,加人蔘、制附子、仙靈脾等溫陽散寒;若體質壯實而寒溼內盛,腹痛拒按,肢冷汗出者,加川椒、制川烏、蒼朮等以散寒除溼,溫陽止痛;胃寒,嘔吐涎沫者,加吳茱萸、法半夏、砂仁等以溫胃散寒,健脾止涎;癓塊明顯者,加水蛭、乳香、沒藥等以活血祛瘀,行氣散結。

瘀熱蘊結證

主症 經前、經期少腹灼熱疼痛,拒按,經期或經前後發熱,經色深紅,有血塊,口苦口渴,煩躁,尿黃便祕。舌紅或黯紅,或有瘀斑、瘀點,苔黃,脈弦數。

治法 清熱理中,活血祛瘀。

方藥 血府逐瘀湯加減。常用藥物:如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生地黃、赤芍、柴胡、積殼、炙甘草、桔梗、牛膝等。

若熱象較明顯,面紅身熱,帶下黃稠者,加敗醬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以增清熱解毒之功;若虛熱內盛,午後潮熱者,加青蒿、地骨皮、單皮等以退虛熱;若鬱怒煩躁者,加丹皮、桅子、黃柏、知母等以退熱除煩;若腹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蒲黃、五靈脂等以增全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

氣虛血瘀證

主症 經期或經後少腹隱痛,喜按喜溫,經色淡黯,或有血塊。神疲乏力,口淡納差,肛門重墜,大便不實。面色無華,舌淡黯,有齒印,苔白,脈細緩或細弦。

治法 補氣行氣,活血祛瘀。

方藥 理衝湯加減。常用藥物:如黃芪、黨蔘、白核酸、懷山藥、天花粉、知母、三稜、莪術、生雞內金等。

若腹痛甚者,加香附、烏藥、小茴香以理氣調經,散寒止痛;食少噁心者,加山楂、麥芽、陳皮、砂仁以消食健脾;若月經過多者,可加牡蠣、艾葉、鹿角霜等以收澀止血。

腎虛血瘀證

主症 經期或經後少腹隱痛,喜按喜溫,腰痠膝軟,頭暈耳鳴,月經先後不定期,經色淡黯,或有血塊,或量少淋漓。神疲欲寐,性慾淡漠,難於受孕,肛門重墜,大便塘薄。面色晦暗,或面額黯斑,舌淡黯,或有瘀斑,苔白,脈沉細或細澀。

治法 補腎調衝,活血祛瘀。

方藥 歸腎丸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藥物:如熟地黃、懷山藥、山茱萸、茯苓、當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等。

若腹痛明顯者,加延胡索、香附、地鱉蟲、血竭等以增全方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若腰痛明顯者,加續斷、巴戟天、金毛狗脊等以補腎強筋;腰腹冷痛,形寒肢冷者,加桂枝、熟附子、鹿角等以溫陽散寒。

結語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辨治,首先應抓住“瘀”的本質,以活血化瘀為主。但瘀的形成於發展,又與腎、肝、脾胃各髒功能失調有關,尤其是腎陽不足為主。因此,溫腎助陽是主要治法,同時還需結合疏肝、祛痰、解毒、清熱等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總之,EM的中醫治療處於不斷髮展中,在臨床上也不斷體現其優勢。

子宮內膜異位症 (共11篇) 上一篇:子宮內膜異位症與...

醫療, 子宮, 內膜, 異位症,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