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必備的7個基礎條件?

戀愛後,必然會考慮的問題就是結婚問題,究竟他/她 是不是你心中理想的結婚物件呢,今天小編特意為大家找到趙永久老師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判別方法,通過對7個基礎條件的分析,相信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如果你在積極執行自我包辦計劃,快的話,6個月至1年,慢點兩年左右,你可能就會面臨要不要結婚的選擇。

雖然積極才能戀愛,戀愛也要積極,結婚卻是需要具備一些基礎條件的,否則,婚姻可能就會是一鍋“夾生飯”,或像建在不牢固地基上的大廈,容易倒塌。

從事情感教練這麼多年以來,我總結了戀人們需要在結婚前具備的7個基礎條件,有了這些基礎條件的婚姻,就像是煮熟了的米飯,不容易回鍋再煮。

當然,不是說不具備這些條件的戀人們結婚了,就一定不幸福,而是風險會大些。有人喜歡冒風險,那是自己的自由,但也至少要知道風險是什麼,風險有多大,然後才會知道值不值得冒這個風險。

也不是說,具備了這些條件的婚姻,就一定是幸福的,只是幸福的概率會高些。未來的婚姻質量,還是要靠兩人努力去經營和珍惜的。

彼此瞭解對方的過去。

雖然說結婚在一起生活,是未來的事情,而不是過去,他的過去,還是需要了解的。如果夫妻雙方都不知道同床共枕的這個人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哪兒來的安全感?

所以,對方在哪兒上的學,以前做什麼,大致的情感經歷,有沒有婚姻經歷,經歷過什麼特殊的事情,都是有必要了解一些的。

彼此在空間和時間上是透明的。

有人說彼此既然信任,他去哪裡,跟誰在一起就不重要了。千萬不要這樣想,婚姻的基礎是信任,人們是因為愛對方而傾向於相信對方是真誠的,可完全信任的基礎是什麼?是要了解。都不知道他整天在哪裡,幹什麼,跟誰在一起,就敢跟他結婚的話,膽夠大的。這不是信任,是盲目信任,也稱迷信。

反回來,如果對方不願意讓你知道他在哪裡,做什麼,跟誰在一起,不也是對你的不信任嗎?

所以,一對戀人談戀愛如果還沒有達到這種瞭解的程度,信任度就是不夠的。

在這一點上,一些人常常說,不是要保持神祕感嗎?怎麼又要如此透明呢?

是的,人是要有些神祕感,這樣可以更吸引愛人,但神祕感不是靠藏貓貓來達到的,也不是靠犧牲信任來達到的,而是通過不斷增加自己的內涵、知識、能力達到的。

就像蘋果手機,它對果粉充滿神祕感,是因為它會不斷更新自己,增加自己的功能和應用,所以,果粉們沒事就在裡邊找新的好玩的應用來下載。

有神祕感的愛人,像是一本讀不完的書,之所以讀不完,不是故意藏起來不讓對方讀,而是你讀著前面的,我寫著後邊的。

彼此在經濟上是透明的。

國內絕大多數的夫妻,婚後都是共同財產制,也就是彼此在經濟上以後要完全合夥了。兩個合夥人,彼此有多少錢,掙多少錢,欠多少錢,都要有基本的瞭解,這應該是合夥的前提。

我認識的人中,真的有人結了婚後才知道對方欠很多外債,也有離婚後沒有分到一分錢財產,但分了債務的。

除非你要像目前在國內為數不多的夫妻一樣,在財產上是分別財產制,自己掙的錢自己花,各自不干涉對方的財務自由。否則,在中國社會環境下,經濟的透明往往代表著信任,在一份不被信任的關係裡,人們是難以有安全感的。

況且,如果雙方經濟上不透明,那麼對方跟其他人約會,送情人禮物都很方便,甚至養個小三也不成問題。但如果雙方經濟上相對透明,做這些事情時,多少會有些不方便,也就可以降低些概率。

相互是欣賞和尊重的。

兩人在對方的心中,一定是相互欣賞和尊重的,這是婚姻的基礎。不具備這個基礎而結婚的人,可能是為了責任或別的什麼而結婚,這樣也就為以後的不幸福埋下伏筆。

相互獲得雙方家人的認可。

雖然父母反對的婚姻不一定是不合適的,但父母反對的婚姻往往是容易不幸福。不幸福的原因也往往就是父母的反對行為本身導致的。

結婚時,如果有一方的父母不認可,兩人還一定要結婚的話,父母不認可的這一方是要違背父母意志的,這難免讓父母心裡不舒服。為了結婚讓父母心裡不舒服,自己心裡會產生心疼、愧疚等感覺。

帶著這些感覺走進婚姻的人,一般會對愛人有更高的要求,內心的聲音往往是:“我父母不同意我都跟你結婚了,你一定要對我更好!”

婚後生活中,愛人稍微有做得不如自己意的地方,自己就容易感受到失望,愛人在這樣的關係裡也容易感覺到累。因此,這樣的關係是容易出問題的。

雙方家人不認可的婚姻,基礎不牢,不是說不能結婚,而是儘量去爭取獲得雙方父母的認可。這需要給父母些時間,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子女好,反對一陣子,看到兩個年輕人在一起的意願很強烈,一般也就接受了。

父母從不接受到接受,是需要些時間的,所以,這樣的戀愛可能需要多談點時間。

在家庭角色的分配上達成一致。

如果說家庭是一個公司的話,這一條等於合夥開公司時是需要先商量好兩人分工的,在家庭裡誰承擔什麼角色兩人要達成一致。

家務怎麼分工?誰洗衣服,誰做飯,誰帶孩子,誰輔導孩子做作業?

雖然,婚後的實際情況可能並不一定像婚前商量好的那樣,但比起那些從未溝通過這一類問題的戀人來講,溝通過的夫妻,內心是做好了應對婚後生活的準備的。

想要的未來生活是一致的。

常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這樣的話,結婚好比是找旅途的驢友,雖然彼此有很深的感情,但最好兩人想去的地方是一致的。不然走到半路才發現,大家想去的地方不是一個地方,比如一個想去三亞,一個想去麗江,大家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這時即便不分手,對彼此也是一種煎熬,體現在婚姻裡具體就是你想過大富大貴的生活,他卻想平平淡淡,分歧必然會多。

所以像婚後住在哪裡,要不要孩子,要的話要幾個,要不要跟老人住,過什麼樣的生活,這一類的問題,婚前最好有所溝通。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