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成功的關鍵就是配速了,所以配速是跑者在訓練時候的一個重點。然而通常面對馬拉松競賽,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標,也許是保守地維持SB (second best)成績,或是積極地想打破自己的PR紀錄。而這些目標的規劃加上每個跑者對於競賽流程的概念,就會做出不同的配速策略。下文中的馬拉松配速訓練希望可以幫助跑者挑戰自己。
先來了解一下練習馬拉松配速的方法:
(1)改變跑姿。我試過從跨步後跟著地變成前掌著地,配速還是一樣的,但自我感覺會慢,這樣,當你感覺和從前一樣快的時候,實際上就會更加快。
(2)可以把跑步做為主要的運動健身方式,但不要當成唯一的方式。穿插安排力量訓練、單車、游泳等,多樣化的訓練可以保證身體肌肉的平衡,不易受傷,使心肺、肌肉有充分的鍛鍊。
(3)跑步本身也可以多樣化,提速最直接的就是間歇跑,但最好在專業教練或隊友的指導下進行。長距離訓練則提高跑步耐力,與間歇跑、節奏跑相結合,綜合提高跑步能力。
馬拉松配速標準,如圖:
配速對於跑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數據。配速是在馬拉松運動的訓練中常使用的一個概念,是每公里所需要的時間。配速的把握可以靠速度感,在平時跑步的時候就要注意計時,把實際速度和配速聯絡起來。
馬拉松配速全攻略:
平均速度分配型:困難的戰略
要平均把體能分配是非常難的,因為隨著距離增長,體力會自然下滑。況且賽道路線上總會有順風逆風的問題,通常平均配速的難度相當高。平均配速的原則用於保守戰很合適,跑者如果上一場馬拉松賽有3小時完賽的成績,這次預計以3小時30分完賽,就有相當的體力做平均配速。但如果藉由平均配速去突破目標,則非常困難。配速訓練可以依靠【喲哈運動圈】軟體。
前快後慢型:突破的戰略
這樣的跑法通常是為了在前半段先縮短時間,好讓後半段有充裕的時間在配速上做決定。這樣的跑法通常更適用於十公里或五公里短程競賽,因為隨著距離的延長會有變數發生。前快後慢的配速如果穩當、或體能超出預期時,會很有可能打破自身紀錄。這也是為什麼,在許多國際馬拉松賽的前30公里會有配速員做領航。但如果體力提前出局,後半程就會後繼無力繼續。
分段配速型:保守的戰略
許多跑者會把42公里分段,不管是三段14公里還是六段7公里,通過細分多段的方式逐一確認自身體能。通常這樣的配速想法會趨近於超長距離的間歇跑或節奏跑,體能的消耗會非常地明顯,除非是有預料到自身體能的衰退率,或是有目標地完成部分距離的訓練,餘下距離則以安全速度完成。
確定馬拉松的目標成績需要了解馬拉松耐力系數:
馬拉松耐力系數 =馬拉松成績÷萬米成績
馬拉松成績(預測)=萬米成績*馬拉松耐力系數
通常,對於業餘運動員而言,馬拉松耐力系數在4.6~4.8之間,對專業運動員來說,在4.4~4.7之間。
所以,對業餘馬拉松初級者來說,用4.7~4.9來預測,中高階者用4.6~4.7。
馬拉松耐力系數如圖:
注意事項
初級者不要把馬拉松目標成績訂得太高。通過幾周的訓練後,找個週四的時間,跑個萬米,看看成績如何,然後用萬米成績乘以馬拉松耐力系數,得到一個參考的馬拉松目標成績,得到配速,然後以這個配速來指導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