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區高三語文一模試卷題
語文高考成績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高考成敗。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寶山區高三語文一模試卷題,希望對你有用。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5題。***15分***
①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東方之冠”的設計方案,在傳統的斗拱造型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的現代轉譯。斗拱榫卯穿插的運用,保持了最為世人所理解的中國建築元素,而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更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和氣度。與國家館相呼應的地區館平臥其下,則引入江南園林的理念,以現代園林空間來軟化主體建築與城市周邊的關係。整個設計一寓“天”,一寓“地”,體現出東方哲學對於“天地”關係的理解,以及對理想人居環境的憧憬。幾年之後,這個世博中國館必將成為上海的新地標,雄踞於浦江之濱,給上海和中國帶來新的光榮和自豪。
②城市地標是一座城市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或景觀,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這座城市區別於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國曆史上唐代長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宮、蘇州之虎丘、揚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灘,都是歷史上極具特色和標誌性的城市景觀,並積澱為一種獨特的城市意象。隨著我國當代城市化程序的迅猛發展,新的城市地標不斷浮出地表。這些新的城市地標如何與城市的歷史文脈相協調,並體現出創新和發展,已成為今天城市建設中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③所謂歷史文脈,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它是在城市產生和發展的漫長曆史程序中慢慢積澱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響著生活於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體驗和共有文化想象,由於中國很早就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因而其城市必然烙有大體一致的中國特色;同時由於中國疆域遼闊,分成許多文化區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鮮明的地方特點。王國維說過“都邑者,政治與文化之標徵也”,就是說,城市是一個國家、民族和區域政治與文化的標徵。今天的城市新地標,理應與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標徵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標,要麼比高度,要麼比奢華,或是一味追求前衛和怪誕,與周邊的歷史文脈形成尖銳的反差。由於建築特別是地標性建築關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一旦造好,就很難改變,因而近年來有不少公認的敗筆,已成為城市中極不和諧的音符,為世人所詬病,併為後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標必須和城市的歷史文脈相協調,近年來也有不少成功的嘗試,由著名建築學家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就是其中一例。該建築地處著名的蘇州園林忠王府和拙政園旁邊,樓層不高,灰白色調,青磚鋪地,窗格透綠,曲徑通幽,移步換景,與周邊建築和環境完全融為一體。它繼承了蘇州園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築風格,整個建築的灰白色調和傳統的粉牆黛瓦非常協調。不僅如此,城市新地標還應在原有城市地標的基礎上有所承續與發展。這方面我們可以舉出上海外灘和浦東陸家嘴的建築群。前者為歐洲古典建築,凝重、端莊、厚實,代表著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後者多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富有現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東開發以後的新上海形象。這兩組地標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歷史文脈,又互為映襯,以黃浦江為界,形成了相互呼應的“雙城記”,成為今天上海最顯著的標誌。
⑤強調城市新地標要與歷史文脈相協調,並不是說一味復古,不要創新,只是說創新首先要有個文化底色和基調,這個底色和基調就是中國特色、地方特點。世博中國館的設計體現了這一思路,如國家館的“故宮紅”色調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國元素。但無論國家館還是地區館又都不是一味復古,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從而體現了傳統和現代的完美結合,以及國家和地區的和諧一致。世博中國館的建設,將為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留下一座紀念碑式的建築,也給今天和未來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標。
l.第②段中列舉了我國多處城市景觀,用意是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③段“近年來有不少公認的敗筆”一句中“敗筆”的意思是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對“歷史文脈”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城市地標與城市的歷史文脈應該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B.歷史文脈總是在一座城市出現的時候產生和發展的。
C.歷史文脈也是王國維說的城市“政治與文化之標徵”。
D.城市新地標與歷史文脈相協調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調。
4.閱讀第④段,簡述城市新地標與原有地標之間的關係。***3分***
5.聯絡全文,概述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5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6—12題。***22分***
燈籠紅
①我們家鄉有一種香瓜叫作“燈籠紅”。這瓜熟透了以後,瓤兒紅得像點亮的燈籠。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燈籠紅。她面孔焦黑,佈滿老樹皮般的皺紋,可是心靈卻如瓜瓤那麼又紅又甜。我的童年時期見過不少這樣的老人,他們經歷了艱難的一生,最後在生命的內部釀出並積聚起雋永而仁慈的美好性靈。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歲以上,我四歲那年,她無疾而終。我跟她在一盤大坑上挨著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鋪好,像往常那樣,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動地盤腿坐在上面,為的是把被窩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鑽進被窩,曾祖母隔著被子撫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為止。那時正是嚴寒的冬天。當我在溫暖的被窩裡做著夢的時候,曾祖母在我身邊平靜地向人生告別了。
③我睡得死,醒來時天大亮。平時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裡跟祖母說話,今天為甚仍穩睡著?側臉一瞧,一雙繡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頭外面,不是過大年,為甚穿新鞋?還有,她怎麼頭朝裡睡?我愣怔地坐起來,看見姐姐立在門口嚶嚶地哭泣,屋裡有幾個大人靠躺櫃立著。我坐起來,剛喊了聲“老孃娘”***家鄉對曾祖母這麼叫,第一個“娘”讀入聲***,就被一雙有力的手臂連被窩一塊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裡。我哭著,我並不曉得曾祖母已死,喊著“老孃娘……”這時我才聽見我的幾個姐妹也都哭喊著“老孃娘”。
④我家的大門口平放著一扇廢棄的石磨,夏日黃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從遠遠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著嗓門喊我“漢子,漢子,快過來!”我們家鄉女人把丈夫才叫“漢子”,曾祖母“漢子漢子”地叫我,引得過路的人狂笑不止。這個細節我一直沒有忘記。我跑到她身邊,她牽著我的手走進大門。一進大門,有一問堆放麥秸的沒門沒窗的房子。麥秸經過碌碡壓過以後很柔軟,我們叫“麥滑”。當年的麥秸都有股濃馥的太陽味兒,我自小覺得凡太陽晒過的東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兒。在收割季節的莊稼葉子上能聞到,地裡的土坷垃上能聞到,熟透的“燈籠紅”香瓜散發出的太陽味兒最濃。
⑤曾祖母叮嚀我:“你看著,不要讓人來。”我心裡全明白,假裝著懵懵懂懂,隔著麥秸,我早聞到了誘人的燈籠紅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麥秸上。雙手往裡掏,掏得很深,半個身子幾乎埋進麥秸裡,麥秸裡沉聚的芬芳的太陽味兒被揚了起來,刺得鼻孔直癢癢。她終於掏出三五個“燈籠紅”,逐個聞一聞,挑出其中最熟的一個遞給我,把剩下那幾個又深深地寄在麥秸裡面。家鄉話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麥秸裡兩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釀得全熟,濃濃的香味溢位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燈放射出的光芒,只不過不像燈光能看得見。其實跟看得見也差不多,一聞到香味就等於看見紅爍爍的瓜瓤了。我們回到大門口磨盤上坐著,曾祖母眼瞅著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連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給我的只有上面說的一些夢一般的事蹟。隱約地記得她個子子很矮小,穿的襖肥而長,寬大的袖口捲起半尺來高,裡面總寄放些小東西,她會從裡面給我掏出幾個醉棗或麥芽糖。對曾祖母的手我還有記憶。她總用乾澀的手撫摸我的面孔,晚上當我鑽進被窩,她的手伸進被窩久久地緩慢地撫摸著我,從胸口直撫摸到腳心,口裡念念有辭:“長啊,長啊!”我現在仍能隱隱感觸到她的手微微顫動著,在我的生命的裡裡外外……別的,關於她,我什麼也記不得了。她早已隱沒進了無法憶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歷史的內腔之中了。
⑦聽說曾祖母年輕時性子很剛烈,說一不二,村裡有個姓王的武舉人***是全縣有名的摔跤場的評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卻異常的溫厚,像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安靜地等著大雪深深地封蓋住它。她從人世間隱沒了,迴歸到了生養她的渾然無覺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們***無以數計***生命的靈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6.家鄉的女人把丈夫叫“漢子”,曾祖母卻這樣叫“我”,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1分***
7.閱讀第⑤段畫線的兩處細節描寫,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異。***2分***
8.文章為什麼用“一些夢一般的事蹟”來概括曾祖母留給“我”的記憶?***2分***
9.第⑥段寫道:“我現在仍能隱隱感觸到她的手微微顫動著,在我的生命的裡裡外外……”簡析這句話的含義。***3分***
10.對文章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 ******6分***
A.本文富於詩意,對“我”少年時代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充滿情趣和溫馨。
B.本文刻畫傳神,對曾祖母的描寫細緻入微,很好地體現了她的剛烈性格。
C.本文從兒童視角敘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摯,通過對曾祖母的回憶,謳歌了母性的偉大和故鄉的美麗。
E.本文從死亡開始由近及遠倒敘有關曾祖母的記憶,深具感人的藝術魅力。
F.本文首尾呼應,點面結合,通過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農村老人群體形象。
11.概括本文的語言風格,聯絡文章主要內容進行賞析。***3分***
12.文章將曾祖母喻為“燈籠紅”,又將她喻為“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聯絡全文對此加以評析。***5分***
***三***默寫***任選6空***。***6分***
【注:考生答題超過6空,按前6空順序評分】
13.***1***_ ,在晝猶昏; ,有時見日。***吳均《與朱元思書》***
***2***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__ 。***蘇洵《六國論》***
***3***_ _,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
***4***__ ,千載有餘情。***陶淵明《詠荊軻》***
***5***何時倚虛幌,__ 。***杜甫《月夜》***
***6***潭中魚可百許頭,_ 。***柳宗元《小石潭記》***
***7***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 __。***《中庸》***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4—16題。***8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②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臨長江。
14.“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出自王安石的_ _***篇名***。***1分***
15.對作品賞析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首聯從楊柳和春風寫起,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美景。
B.頷聯以“傾”、“漲”誇張地抒發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聯寫出了作者因過早衰老,只能辭官歸隱的遺憾。
D.詩歌以“客思”貫穿全篇,表現了客居他鄉的哀傷。
16.聯絡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17— 2l題。***16分***
建中四年,項城為叛軍困。縣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日:“君,縣令也。寇至當守;力不足,死焉,職也。君如逃,則人誰肯固矣!”侃日:“兵與財皆無,將若何?”曰:“如不守,縣為賊所得矣,倉廩皆其積也,府庫皆其財也,百姓皆其戰士也,國家何有?奪賊之財而食其食,重賞以令死士,其必濟!”
於是,召胥吏、百姓於庭,揚氏言曰:“縣令,誠主也;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墳墓存焉,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為賊之人耶?”眾皆泣。得數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將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賊者,中其帥,墜馬死。賊失勢,遂散走,項城之人無傷焉。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則人誰肯固矣*** *** ***2***其必濟*** ***
***3***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18.下列句中“為”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項城為叛軍困 B.縣令李侃,不知所為
C.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D.為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力不足,死焉,職也。
***2***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楊氏對胥吏百姓的一番陳詞使得“眾皆泣”,原因是 。***2分***
21.聯絡全文,概括楊氏的性格特點。***2分***
六***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誕先之約,以有此尋也。是時秋也,故曰“秋尋”。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積,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於浣衣洗缽也;比之夏,如辭貴遊①而侶韻士幹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恥孤寒②而露英雄於夜雨疏燈也。天以此時新其位置,洗其煩穢,待遊人之至,而遊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動曰“悲秋”。予嘗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後人未嘗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紙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餘不足以了其半,而輒於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難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則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來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歸。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徑,柳堤瓜架之間,亦可樂也。
④曰“秋尋”者,又以見秋而外皆家居也。誕先日:“子家居詩少,秋尋詩多,吾為子刻《秋尋草》。”
[注]①貴遊:無官職的王公貴族。②孤寒:貧寒無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畫線句用不同的形象對應一年四季,好在哪裡?***2分***
23.對“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我對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傷。
B.我與那個悲秋者有著強烈的共鳴。
C.我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為宋玉那樣的悲秋者深感悲傷。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體現這一現象的一個字是__ 。***1分***
25.第③段可分為兩層,概括層次大意。***3分***
***1***__ ***2***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尋”,分析其作用。***4分***
27.作文
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麼,又會想到什麼?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於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資訊。
高二語文週末練習試題一(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