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推進依法治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法治思想是一座巨集偉的大廈,在法治秩序中,法律產生於所有個體的合意,完全代替了權力,國家只是所有管理者的集合。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國家繁榮富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高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程序中,應該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勇擔歷史責任和使命。

  高校推進依法治國的使命是由其屬性、地位和功能所決定的。從屬性上來看,高校是社會文明傳承和研究的機構,在現階段就是要努力成為依法治國的“發動機”和“推動器”;從地位上來看,高校在經濟發展服務、科技文明創新、國家政策諮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依法治國程序中,也應當積極發揮相應的功效;從功能上看,高校能通過教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這三個基本職能,為依法治國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平臺,從而推動依法治國的程序。為了更好地發揮高校在依法治國程序中的作用,不只需要清醒認識高校在依法治國中的重要使命,還應當明確高校在依法治國程序中發揮作用的路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著手,積極發揮高校在推進依法治國程序中的作用。

  貫徹落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國具體到高校的執行體制機制中,就是要實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作為高階知識分子的共同體,高校應當在國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高校率先實施法治,才能更好地在社會普及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當前,在我國高校系統中,許多學校未能較好履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相應要求,行政化現象依然明顯,學術不端、違法違紀、貪汙腐敗等現象仍然存在,辦學自主、學術自由受到嚴重影響。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學術委員會規程、推進管辦評分離、引進績效管理、加強師德建設等,對於規範辦學、實現高校執行的法治化作出了積極探索和嘗試。

  積極發揮高校在依法治國程序中的“發動機”和“推動器”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在國家法律框架之下,主動踐行和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在學校治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同時,應對學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詳細規定,讓全體教職工的教育教學行為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不斷建立和完善新的法律規程。以《高等教育法》為例,自1999年實施之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所處的環境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部分滯後的規章制度應該進行修訂和完善,對於缺乏操作性的法律條款,還應該進一步細化。只有堅持法治思維,不斷探索新的高校辦學體制和執行機制,才能促使高校真正按照規律辦學,依照法律治教、治校,從而為依法治國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援。

  深入開展理論研究指導實踐。依法治國具有豐富的內涵和舉措,包含了相關的框架、要素、機制、制度等。作為科研機構,高校應積極開展對依法治國的理論研究,並用於指導實踐。

  研究依法治國,一是要對依法治國概念進行界定和闡釋,專業性的政法院校和綜合性高校的法律院系學者要聯合攻關,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也要協同研究,闡釋我國法律法治體系和框架。二是要豐富和完善依法治國方略的內涵。對於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的現象和問題,需要相應的法律進行規範。對於一些長期滯後於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也亟待進一步細化和修訂,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現實社會發展需求。同時,作為高校法律研究者和專業人士,還應該在依法治國中積極參與實踐。對於法治程序中出現的一些邊界模糊的問題,要及時指導;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法治觀念,要及時進行澄清;在依法治國的程序中,要主動承擔輿論引導的作用。

  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和法治教育觀念。教學育人是高校工作中的核心。落實依法治國,重點在於培養一批依法治國、遵紀守法的高層次人才。這些人才的輻射效應和引領作用,對於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和重大意義。高校可以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專業的法律人才。從目前政法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法律院系培養目標、內容和方法來看,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要加強和社會接軌,擴大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在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內容的開發、教學方式的革新上都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二是需要創新法治教育觀念。要拓展法治人才培育的廣度,通過在高校大力開展法治教育,讓更多的大學生守法、懂法,並內化為他們的日常行為。只有建立和培育這樣的法治人才觀,才能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從而加速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程序。

  篇二

  5月3日上午,在五四青年即將到來之際,考察中國政法大學並發表了重要講話。的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性的戰略高度,對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培養社會主義法治人才、進一步落實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關要求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對當代青年的成長成才提出了殷切期望,深刻回答了事關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內涵豐富、語重心長,充分體現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高度重視,對培養大批德才兼備優秀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視。

  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是對黨的以來黨和國家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驗。我有幸親耳聆聽了的重要講話,深刻感受到了對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堅定信念,對高校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程序中應當承擔的職責與使命的殷切期望,以及對青年學子健康成長的殷殷關懷。中國人民大學作為黨在新中國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承擔著引領中國法學高等教育,培養中國頂尖法學人才,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歷史重任。貫徹落實講話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高校承擔著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在這個偉大的歷史程序中,我們應當努力從以下三方面提供好保障和支援。

  首先,必須為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提供強大智力支援。高校是法學研究的重要陣地,是集聚法學人才的重要平臺,在國家立法、司法等各個環節都發揮著重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高校必須緊緊圍繞國家法治建設的需要推進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全面支援和參與國家的法治化程序,努力把法學研究的科研成果更多更好地轉化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在服務國家法治建設方面,始終有著優良的傳統,人民大學的法學工作者參與了新中國以來所有重大法律的制定修訂工作,先後有9名教授13次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國人大會作過法制講座。未來,我們要繼續發揚這樣的傳統和優勢,進一步貢獻出自己獨特的智慧和力量。

  其次,必須為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提供強大人才支援。立德樹人是高校的中心環節。使青年人才樹立堅定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是立德樹人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法律精神的培養方面,高校承擔著為廣大知識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的重任。我們必須把法治意識和法律精神貫徹到高校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之中,努力培養全面依法治國所需要的富有豐富法學知識和良好法學修養的各類人才。

  再次,必須為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提供強大文化支援。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立足中國大地,充分考慮中國國情,中國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傳統。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最根本的力量。高校必須抓好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普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使得廣大師生深刻認識到,中國有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法治傳統,必須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才能在中國大地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總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紮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要求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這個根本,落實好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各種軟措施變成硬約束,為高校院校健康發展提供強大思想和組織保證,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篇三

  胡錦濤在代表黨中央所作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些話語,讀來親切、催人振奮,作為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己任的法科大學,必須積極響應胡錦濤同志的號召,在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等各個方面,為落實提出的民主與法治建設的目標而做出自己的貢獻。我想,這至少應當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培養高層次法律人才

  首先,報告提出的法治建設的目標,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全面實現依法治國。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造就一大批高層次的法律人才,包括科學立法的人才,嚴格執法的人才,公正司法的人才等等。而我們法科大學首要的社會職責就是培養各類高層次的法律人才。最近幾年,由中央政法委牽頭、在教育部等部委的領導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法律教育的深化改革,於去年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並在今年8月設定了60所高校為“應用型、複合型”高階法律人才培養基地;設定了22所高校為“涉外型”高階法律人才培養基地;12所大學為“西部高階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其目標在於造就一大批既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又有精深的專業水平,還有很強的動手能力的高層次的法律人才,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堅實基礎。

  推進法律和法學科研

  其次,報告強調,為了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科學立法,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深化司法體制的改革,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而要做好這些工作,必須開展、積極推進法律和法學的科學研究。這一點,正是我們法科大學的第二項社會職能。法科大學除了培養高層次的法律人才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使命,就是為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儲備,以及具有前瞻性的思想指引,這就需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法律理念、制度和學術成果,需要及時歸納、總結、凝鍊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並對此做出理論說明,以指引我國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活動的進一步進步和完善。僅以近幾年全國矚目的三大訴訟法的修改,以及目前熱議中的勞動教養制度的改革而言,起理論主導作用的主要是法科大學的科研工作者。

  服務社會服務現代化建設

  再次,報告指出,必須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法科大學將承擔起重要的職責,就是服務於社會,服務於現代化的各項建設。法科大學通過派出法學專家參與上述各項建設活動,與相關部門合作進行課題研究,以調研報告、立法對策、政策分析、專家鑑定等為社會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援。僅以華東政法大學而言,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國家、市級地方政府,各級人大、法院、檢察院、公安部門、司法機構以及相關企業、銀行、證券交易所、街道社群等的委託課題的結項報告、對策建議、諮詢意見,數以千計的大學生、研究生社會創新專題研究成果提交給相關部門,從而充分發揮了法科大學積極服務於社會法治建設的作用。

  弘揚中華法律文化

  最後,法科大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法律文化,而這恰好能夠為貫徹落實報告提出的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服務。報告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法律文化是祖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著維護社會穩定、安寧社會秩序、保護公民利益、限制公共權力、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等作用。在法律文化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弘揚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如對周圍生活環境的保護、對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刑事處罰的寬容、德主刑輔和明刑弼教、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刑罰世輕世重的進化論與時俱進思想、注重民生和關注時令節氣的法律溫情主義,等等。法科大學就是通過對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以維繫中華法律文明的血脈,並使其進一步發揚光大。

  新中國的法律教育事業,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反右”運動和60年代“”的挫折,沐浴著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以後的改革開放的春風,正以迅猛的腳步向前發展,從1977年恢復高考時的全國僅有3所法律系,發展到現在的六百三十餘所法學院校,成為我國教育領域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陣地。黨的的召開,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的提出,全面加強民主與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略的推進,進一步給了我國的法律教育以巨大的推動和促進。我們法律人應該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報告的精神,跟上時代的步伐,抓住國家給予的機遇,認真完成我們所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

  

對民主法治的認識
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總結
相關知識
大學生推進依法治國
當代大學生如何依法治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形勢政策論文
試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幾個著力點
淺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
基層法律工作者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考試的試題以及答案
依憲治國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石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相關考試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