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四海之內皆兄弟”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司馬牛和子夏是孔子的學生。

  有一次司馬牛向孔子請教如何做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

  司馬牛問道:“不憂愁,不畏懼,就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麼可憂愁、可畏懼的呢?”

  司馬牛常常為自己沒有兄弟而憂愁。子夏安慰他說:“我聽說過‘生死由命運來主宰,富貴由上天安排。’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節,那麼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四海之內皆兄弟”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出自《論語?顏淵》***

  相關人物介紹:

  1、司馬牛,孔子的弟子。複姓司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提到過他,說他"多言而躁"。

  相傳為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

  傳說他的哥哥桓魋,參與宋國叛亂,失敗後逃跑,司馬牛也被迫離宋逃亡到魯。故《論語》中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無***。'"言有兄猶無。而他的同學子夏則回答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論語·述而》中有"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桓魋聽說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

  2、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孔子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少時家貧,苦學而入仕,曾作過魯國太宰。孔子死後,他來到魏國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講學。授徒三百 ,當時的名流李克、吳起、田子方、李悝、段幹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學生,連魏文侯都『問樂於子夏』,尊他為師,這就是有名的『西河設教』。

  活了一百多歲的卜商先哲,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傳播儒家學說上,獨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為孔門弟子中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學篤志,傳授五經,後世治五經的學者,大都認為他們的學說託之於卜商的傳授;他不但學識淵博,整理和傳播古代文獻有著傑出的貢獻,他更重視躬行實踐,講究道德修養,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為後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西河講學,離群索居,繼承孔子的未竟事業,活到老,學到老。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肯定其文學能力。

  子夏的生活較為清寒。《說苑·雜言》稱他為人"甚短於財";《荀子·大略》則說"子夏家貧,衣若懸鶉"。但這也造就了他的孤獨傲慢和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徵,他說:"君子漸於飢寒,而志不僻;銙於五兵,而辭不懾;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別人勸他出仕以改變處境,他表示不願去爭蠅頭小利,以免"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子夏表示:"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

  孔門弟子的不同特徵,連齊國的晏嬰都有耳聞,《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記晏嬰曰:"臣聞仲尼居處情倦,廉隅不正,則季次、原憲侍;氣鬱而疾,意志不通,則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則顏回、騫、雍侍。"與顏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積德行善,而與子路、子夏在一起,則可以免於"氣鬱而疾,意志不通"。在這裡子夏為人爽直,無所畏懼的特徵被突出地體現出來。

  子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交友時有一定的選擇,所以孔子預言自己去世後子夏會更進步。《說苑·雜言》記孔子曰:"丘死之後,商也日益,賜也日損。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還說***悅***不如己者。"子夏與子貢***端木賜***不同,子夏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正是自己不斷進步的前提。《說苑》這裡的說法應當是可信的,《論語》中的一段記載正可以作為佐證。

  《子張》記曰: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於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拒人也?"

  《論衡·知實》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張,得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騫、顏淵,具體而微。"然後評論說:"六子在其世,皆有聖人之才,或頗有而不具,或備有而不明,然皆稱聖人,聖人可勉成也。"子夏有聖人一體而不具,與顏淵等人還有一些區別。《大戴禮記·衛文子》記有子貢對子夏的評論:"學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卜商之行也。"這基本概括了子夏的為人性格特徵。

  子夏曾經收徒授學,所收門徒可能為數不少。《後漢書》卷四十四《徐防傳》注引《史記》曰:"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論語·子張》中記有"子夏之門人"與子張的對話,《墨子·耕柱》也有關於"子夏之徒"的記載。子夏在魏時所收弟子可能為數不少,《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稱"魏有子伯先,子夏門人,居西河";《史記·儒林列傳》則記曰:"自孔子卒後……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這裡是說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都跟從子夏等人學習。《呂氏春秋·尊師》則具體指出了"段幹木學於子夏"。有學者誤解《史記·儒林列傳》的記載,稱田子方、吳起、禽猾釐皆為子夏弟子,不妥。

  子夏的晚年是孤獨的,他因喪子而雙目失明,《禮記·檀弓上》等說他過著"離群而索居"的生活。

  漢代以來,學者大多認為,儒家的經學最初主要是從子夏一系傳授下來的,如東漢徐防說過:"《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自子夏。" ***《後漢書·徐防傳》***這裡就認為,"六經"中的大部分是來自子夏的傳授。南宋的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敘述得更為具體,其雲:"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為與他人不同矣。於《易》則有《傳》。於《詩》則有《序》。而《毛詩》之學,一雲: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一雲:子夏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於《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於《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轂樑赤者,《風俗通》亦云子夏門人。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邁之說雖未必每事皆實,但學者一般以為亦非無稽之談。

原憲的故事有哪些
三顧茅廬詳細故事_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相關知識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故事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典故
四個聰明的兄弟的故事
扁鵲兄弟的故事與管理會計的運用
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十二兄弟的故事
萊特兄弟的故事
太湖之水天上來的故事
四字成語及背後的故事
哪些是四大名旦梅豔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