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三種思維方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經濟學上,在解釋世界上要求客觀中立,不做價值判斷,僅僅回答「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是一種經濟學思維方式。那麼關於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1、最佳投手做了擊球員

  巴比·魯斯是一個優秀的棒球投手,1918年,他在世界職業棒球大賽上創下了連續最多的無得分局的投球記錄,直到1961年這個記錄才被打破。他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這一代人中的最佳投手之一,但他最終沒有成為一個投手。他既是團隊中最好的投手,也是團隊中最好的擊球員。

  從實用的觀點來看,他無法既做投手又做擊球員投球需要耗費太多能量,所以球隊經理米勒·哈金斯不得不做出選擇。

  儘管魯斯在兩個位置上都有絕對優勢,但他在擊球上有比較優勢。魯斯做投手的機會成本是如果讓他擊球的話球隊將贏得的比賽數量。哈金斯認為魯斯投球的機會成本高於他擊球的機會成本。魯斯成了最偉大的擊球員之一。

  1920年,他打出了54個本壘打。那一年,只有另一個團隊集體打出的本壘打數和魯斯一人打出的本壘打數一樣。

  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像米勒·哈金斯一樣,根據球員的比較優勢去分配球員的位置。問題不是在一個特定的位置上哪個球員最好,而是該隊更能承受起在任何其他位置上失去該球員。

  當為一個球員在球場上尋找一個特定的位置時,正確的建議也許不是他在這個位置上是最好的,而是他在其他任何位置上的價值都更小。

  2、小麥戰勝了T恤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製造商。自那以來,美國人口大幅增長,製造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那麼,為什麼現在世界上30%的服裝都是由中國製造並出口的呢?

  我們做個假設:一個美國工人每天可以生產50件T恤或種植200蒲式耳小麥,一箇中國工人只能生產25件T恤或50蒲式耳小麥。換句話說,相同數量工人,相比於中國,美國可生產2倍的T恤或4倍的小麥。

  美國的每個工人都能比中國工人生產出更多的小麥與T恤,在我們的簡化模型中,在生產T恤和小麥這兩件事上,相比於中國,美國都有絕對優勢。

  然而,絕對優勢並不是故事的結尾。

  對於美國生產的每件T恤,它都使用了本可以用於種植小麥的資源。當然,中國也是如此。但在我們生產T恤和小麥的模型中,在美國製造1件T恤的機會成本是4蒲式耳的小麥200蒲式耳÷50件=4蒲式耳/件;在中國製造1件T恤的機會成本只有2蒲式耳的小麥50蒲式耳÷25件=2蒲式耳/件。為了製造1件T恤,美國必須放棄的小麥數量比中國更多。

  相比其他生產商,當一個生產商能以較低的機會成本去生產1件商品時,我們就說他在這件商品的生產上有比較優勢。相比其他人,能夠以更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在我們的模型中,在生產T恤這件事上,中國相對於美國有比較優勢,因為中國生產1件T恤的機會成本只有2蒲式耳的小麥,而美國的則是4蒲式耳的小麥。

  另一方面,在種植小麥這件事上,美國相對於中國有比較優勢。

  美國每次生產1蒲式耳的小麥時,它都要放棄生產0.25件T恤50件÷200蒲式耳=0.25件/蒲式耳的機會。然而,中國增加1蒲式耳小麥的機會成本更大:是0.5件T恤25件÷50蒲式耳=0.5件/蒲式耳。因此我們說在生產小麥上美國有比較優勢。

  一個國家可以在擁有比較優勢的同時沒有任何絕對優勢。在生產T恤和小麥這兩件事上,美國都相對於中國有絕對優勢。但是美國在生產小麥上的優勢要大於在T恤上的:美國的人均小麥產量是中國的4倍=200/50,但是人均T恤的產量只是中國的兩倍=50/25。

  美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都更好,但可以這麼說,它在生產小麥上“更好的程度更大”。中國雖然沒有絕對優勢,但在生產T恤上“更差的程度更小”,因而其有比較優勢。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一個國家不可能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有比較優勢。每個生產商的機會成本都取決於它生產不同商品的相對能力。邏輯告訴我們,你不可能相對於B更善於A,而同時又相對於A更善於B。

  相對於中國,美國不能既相對於T恤更擅長生產小麥,同時又相對於小麥更擅長生產T恤。因此,沒有生產商能在每件商品的生產上都有比較優勢,並且每個生產商總會有擁有比較優勢的時候。

  3、餡餅奶奶不削土豆皮

  我們可以用一個更貼近家庭的例子來認識這種國際貿易的情境。當你的家人在決定感恩節晚餐時,要讓最好的廚師來做每一道菜嗎?如果你的家庭規模很小,也許一個人可以完成整個晚餐;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大家庭,你就需要幾個廚師來完成晚餐。

  比如:奶奶是迄今為止最有經驗的廚師,然而,土豆去皮這項任務總是外包給孩子們。這是因為孩子們在馬鈴薯削皮這件事上比奶奶做得更好嗎?可能不是這樣的。

  奶奶在感恩節晚餐的每一項準備工作上都有絕對優勢。儘管如此,孩子們可能在馬鈴薯去皮這項任務上有比較優勢因為孩子做餡餅更不熟練,這樣就能讓奶奶有時間去做那些棘手的餡餅。

  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比較優勢”在某種程度上、在進行抉擇時,比“絕對優勢”更加有效,“比較優勢”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不論你在糾結選工作還是選股票,去健身還是寫文案,擁有這套思維會讓你的選擇更有科學性,達到利益最大化。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或許是實在對哥本哈根的鬧劇不耐煩了,薛兆豐對英國某爵士主張素食的理由諷刺了一下。據說,供人食用的牛會放出許多甲烷屁,結果增加溫室氣體,因此爵士建議,最好大家都不再吃牛肉了,改吃素,甲烷自然減少。

  薛博士問道,如果人不吃牛肉,轉而像牛那樣去吃素,豈不是牛屁變成人屁?溫室氣體怎會減少呢?在自然母親面前,既然牛無權放屁,人不應比牛有更大的屁權。

  許多人認為薛博士這種質疑簡直是吹毛求疵,或者是無理取鬧。他們認真地指出,人和牛的消化系統有所不同,還講解了一番植物纖維素的知識。

  對哥本哈根那場鬧劇,我比薛博士更加不耐,不耐到根本就不願意理睬。不過,薛博士對人類屁權的質疑,倒讓我不禁啞然失笑。我不懂植物學和畜牧學,不能從纖維素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薛博士果然是經濟學專業人士,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已經深入骨髓,於是就見到了人所未見。僅僅為了具備這種思維方式,經濟學就是一門值得鑽研的學問。

  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機會成本。雖然人人在行動上都按照這個規律去做事,但自覺地理解這個概念的人,卻並不很多——甚至很少。

  一件事情的成本,並不是為了做這件事直接付出的代價,而是因為做這件事而不得不放棄的其他事情中,價格最貴的那個。

  說起來有些繞,舉例解釋一下就清楚了。你晚上去看電影,成本不僅僅是那張電影票和來回交通費,更主要的成本是,如果去看電影,那你晚上就不能做別的事情了。那晚上你可能做的其他事情,其中最重要的那個,再加上電影票等費用,才是你看電影的全部成本。

  如果那晚你本來可以和巴菲特一起吃飯聊天的,那麼,你看電影的成本就很高了,高到很少有人能承受,因此,現實中,我們不會見到有人為了看電影而放棄和巴菲特共進晚餐。

  機會成本的概念,薛博士和我本人的其他一些文章中早有解釋,這裡只是略為複述一下。我要說的重點是,機會成本這個概念中,包含有“比較”的含義。理解了機會成本這個經濟學概念以後,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就會具備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如果一個方案被否定了,被取消了,那麼,取而代之的是什麼?這個替代方案,和原來那個方案相比,是更好了,還是更差了?

  沒有理解機會成本概念的人,往往不具備這種“比較”的意識。他們的“常識性”思維是這樣的:某種方案有許多弊端,那麼,就應該取消它,這樣,就消除了弊端。我稱這種人為線性思維者。他們的思維只能沿著一條線進行,從不左顧右盼。

  牛放屁,也許確實會製造出甲烷。這件事看上去不太好。線性思維者自然就會想,既然如此,不養牛就好了,不養牛,自然沒有牛屁,也就自然沒有甲烷了。線性思維者就不想想,原來的方案是人吃牛肉,如果不能吃牛肉,人就要吃其他東西。人吃其他東西以後,會不會製造出更多的甲烷,或者其他溫室氣體呢?

  薛博士是這樣想的,並提出了他的質疑——或者說是諷刺。可見,薛博士不是線性思維者,他有“比較”的意識,是經濟學思維方式的擁有者。

  和薛博士掰扯植物纖維素的有關知識是不得要領的。薛博士的意思,並不是分析植物纖維在人體消化道中的執行機理,而是想幫助那些線性思維者建立起“比較”的意識。這件事非常有必要,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件事很不容易。因為不容易,我們才成立專門的學會——鉛筆經濟研究社,來和薛博士一起做這件事。

  機會成本,或者說“比較”的意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事務,都是利弊兼備的。沒有那種兩頭甜的甘蔗。我們並不是在兩頭甜的甘蔗和一頭甜的甘蔗之間做選擇。這個意思還可以用許多其他方式表達:比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掉餡餅,不可能既吃餅還有餅,等等。

  任何方案,必然兼具成本和收益。人們要想得到這個收益,就必須付出那個成本。想要在人群中生活,就必須忍受別人的存在。想要中大獎,就必須買彩票並準備好不中彩。想要看電影,就得對著銀幕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沒辦法讓成本為零。當然,人們可以通過制度變革、技術創新等手段來減少成本、增加收益。世界就是這樣變得越來越好的。

  被許多環保主義者指為弊端甚大的方案,其實都是人類改進成本收益比例以後的成果。汽油內燃機看上去汙染很大,但它代替的是汙染更大的蒸汽發動機。相比煤炭,石油是非常清潔的能源。農民進城用煤氣做飯,似乎提高了碳排放。但農民進城以前,要靠大量砍柴、燒柴來獲得能源,那時的碳排放要多上好幾倍。人們吃牛肉或許會增加一些甲烷,但卻可以讓那些原來吃不到牛肉的人得到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體力。

  如果沒有新的技術出現,僅僅因為這些現行方案還需要成本,就主張取消它們,結果只能是回到更糟的狀態,讓人們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只能得到更小的收益,而絕不會奇異地飛昇到精妙的、成本為零的境界。許願或者祝福並不能代替時間、鑽研和勞作。

  在那位爵士看來,不吃牛肉或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他還有許多其他方法獲得蛋白質。但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牛肉非常重要,最好能繼續吃。如果有學者能夠研究出更高效的畜牧技術,能夠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讓牛少放屁,或者把甲烷變廢為寶,這才是真正的進步。如果沒有這種新技術,而只是簡單地要求人們不吃牛肉,那就是胡鬧。大家湊到一起,在某地胡鬧,就是不賣票的鬧劇。

  研習經濟學,確實可以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人更全面、更準確地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他人的行動。沒有學過經濟學,人們仍然會對世界和他人的行動有一些理解,但這種理解很可能是片面和錯誤的。經濟學並不難,但不學習、不鑽研,也不可能掌握。沒有學習,卻可以自發地理解如機會成本、邊際這樣的經濟學概念,可能性非常之小,當然也就很難具備相應的那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如果沒有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人的腦子裡,會有什麼替代物?這個替代物是更好,還是更差?

  這還用問嗎?

  經濟學思維方式的五個經濟學原理

  第一個經濟學原理是“折現”

  折現的意思是,今天得到的一百塊錢和下個月得到的一百塊錢是不一樣的。把未來的收益摺合成今天的價值就叫做折現。

  如果有一個人和你說,你有兩種選擇,是100天后給你一塊糖還是101天后給你兩塊糖,你很可能會說,101天后給我兩塊。

  但如果這個人和你說,是現在馬上給你一塊糖還是明天給你兩塊糖,你也許就會猶豫了,可能就選擇了現在就先吃一快糖。

  人們會僅僅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自己的選擇,因為快樂是有折現率的。

  即時愉快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人們時常會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明天再開始減肥,我明天再寫作業,我明天再工作。

  還在遠古時期原始社會的時候,今朝有酒今朝醉可能是必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猿人他每天都在規劃著未來,我明天再吃這塊肉,我下個月再去冰河的另一邊看看,我明年再造一個小猿人…

  還有另一個猿人,我我現在就吃掉這塊肉,我今天就要造一個小猿人。

  哪個猿人更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續下來呢?

  但是現代社會不一樣了。在《異類》這本書裡,馬爾科姆提到,任何一個人想在一個領域裡成為一個頂尖的人,他都必須花費一萬個小時。

  無論你是足球運動員,還是創業者,還是小提琴演奏者,這個一萬個小時是必非充分條件。

  不要以為一萬個小時很簡單,要達到這10000個小時,如果每天能為那一個目標花費3小時的話,必須堅持十年。

  所以,我在筆記本的第一頁寫下了自己想要實現的所有大大小小或巨集偉或瑣碎的夢想: 學會弗拉門戈舞蹈,擁有一棟海邊可以看日出的木屋,寫一本小說,拿到MBTI資格證,成為專欄作家等等等等。

  之後,我再給我的夢想分類,我發現,雖然列了許多死前想完全的事情,但我最想實現的三個夢想主題是:寫作,MBTI,以及創業。

  於是我開始記錄我在我這三個夢想上投入的所有時間。

  截止到上個月,我的10000小時倒計時分別是:

  如果有一個人說今天給我一塊糖果?我會說不,我要十年之後的那一千塊糖果。

  第二個經濟學原理是—— “邊際效用遞減”

  邊際效用遞減是什麼意思?當你吃第一個包子的時候,你覺得它很美味,當你吃第二個的時候,你已經沒有第一口吃的時候那麼想要它了,如果你不停的吃下去,多吃一口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少,吃第十個的時候,你可能會難受起來。

  日本大導演北野武在出名之前想,哪天有錢了要買輛跑車!

  成名之後,他買了保時捷,卻發現感覺沒那麼好,因為“看不見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於是他讓朋友開,自己打個計程車跟著,還和司機說“看,那是我的車哦。”

  我從密歇根大學畢業之後去了矽谷,當時我的第二老闆,也就是非直屬老闆是Jack Smith。他21歲就進入蘋果公司擔任研發技術人員, 27歲聯合建立了第一個網路郵件服務系統Hotmail,後來又再創了其它的創業公司。

  有一次我就問他, 高富帥先生,你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在矽谷名利財全收,得到了很多人一輩子為之奮鬥的東西。你開第一輛跑車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呢?我的意思是,在什麼都得到了的那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剩下的六七十年裡你還追求和渴望的是什麼呢?

  Jack和我說,我們的幸福的來源不是我們得到了什麼,而是我們在期待什麼,追逐什麼。

  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幸福?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為50萬美國人進行了調查,答案是,生活水平一旦達到了舒適標準,再多收入也不能帶來幸福。

  這個“舒適標準”在不同國家不一樣,美國是7.5萬美元。

  當一個人他的年收入從2.5萬美元提高到5.5萬美元的時候,他的幸福感並沒有翻了一倍,而僅僅提高了9%。

  為什麼?因為金錢跑車大豪宅,鮮花掌聲鎂光燈,所有這一切東西的邊際效應都是會遞減的。

  如果你所渴望和追求的是這些東西,到了最後你一定會失望的。

  第三個經濟學原理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業已發生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它是過去的成本,不應該影響當下和未來的決定。

  如果你丟了一張電影票,你會再買一張繼續欣賞電影嗎?還是你會覺得這樣等於你掏了兩倍的錢,賭氣不看電影了?

  在北大讀了經濟學雙學位之後,我又在密西根大學繼續讀了經濟學碩士。可是畢業之後,我並沒有做和經濟學相關的工作,就去矽谷的創業型公司裡工作了。

  一年後我又回國,重新開始一切,做了自由職業者,做MBTI性格分析師,做撰稿人寫書出書。

  我媽說,你經濟學不是白學了嗎?

  我說,怎麼樣才算沒有白學呢?

  她說,從事經濟學相關的工作啊。

  我說,經濟學相關的工作是什麼?

  她說,金融啊,銀行啊,投行啊。

  我在做性格分析師的時候也遇到很多客戶在選擇人生道路的時候有很多困惑。

  有的人和我說,我學的是CS,可是我真的很不喜歡這個專業,我喜歡廣告,可如果我畢業之後不做IT民工,重新開始從事廣告行業的話,我以前學的CS不都白學了嗎?我沒有任何優勢。

  還有的人和我說,我通過相親認識了一個女孩,她漂亮而且職業穩定,我當時寂寞就和她在一起了,但是之後我發現我和她真的性格不合,可是房子也裝修了,證也準備領了,但我現在越來越痛苦,我真的不想就這樣過一輩子,我該怎麼樣找到自己的出路呢?

  很多時候,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只看見了過去,我過去為了這投入了多少時間,我過去為這個花費了多少金錢,我過去為這個付出了多少努力。雖然過去的選擇完全是錯誤的,你也不甘心放手。

  忘掉過去,因為過去的一切都已經是沉沒成本了,它不應該影響你對現在和未來的選擇;忘掉過去,從今天起真正過你想過的生活。

  第四個經濟學原理是“機會成本”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個你喜歡的東西,你必須放棄其它你喜歡的東西。

  你們覺得上天最公平的是什麼? 上天最公平的是讓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

  回國之後我一直很猶豫,我本來是計劃回國創業的。但是我同時也想做MBTI性格分析師,也想寫作。我不僅僅想寫性格相關的書,我還想寫小說。可是我一天只有24個小時。

  我喜歡的一句話是,I can do anything, but I couldn’t do everything。你能做任何事情,但是你不能做所有事情。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什麼時候該舍呢?

  雅虎新上任的CEO Marrisa Mayer能每天加班到凌晨,敢在辦公桌底下睡覺,週末加班也沒有問題。

  她說,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精疲力竭,因為我們為了工作放棄了其它我們心裡很珍視的東西,所以我們感到憤怒。比如每週二和朋友聚會,比如兒子的足球比賽,比如和妻子一起渡過週六。只要這些東西得到了保護,你就不會感到疲憊。

  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什麼是我們需要堅持的,什麼是我們可以放棄的。每個人都必須給自己劃一條線,而且必須讓你自己來劃這條線。

  第五個經濟學原理是“外部性”

  外部性的意思是,市場活動裡的雙方不經意的給沒有參加市場活動的第三方造成了影響。蜜蜂盜花,卻讓花開茂盛。

  在六年前我是如何知道北大的經濟學雙學位的這個專案的呢?當時我天天在北語的圖書館學習,每個人都有固定座位,大家漸漸熟悉而來起來。坐我旁邊的一個學長有一天晚上忽然和我閒聊起來,提到北大的經濟學這個專案。於是我第二年才報考了經雙。

  如果沒有當時那個學長的不經意的分享,我也不太可能知道CCER的這個專案,也不可能去報考,也不可能拿到經濟學學位,也不可能去密歇根大學讀經濟學碩士,也不會出版一本和經濟學相關的書。

  毫不誇張的說,我的人生就在那個晚上悄然被改變了軌跡。CCER的經雙就是一個跳板,給我帶來了很多我本沒有預料到的“外部性”。

  很多時候,你不可能知道你做一件事情對他人會有什麼“外部性”的影響,但是,你必須去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情,即便那只是很小的事情。

  做對的事情,到了最後,它一定會給其他人帶來積極的“外部性”。


精神分裂常見的危害及症狀
境界不同思維方式不同
相關知識
經濟學的三種思維方式
四種思維方式解讀關於人的思維***2***
跑步中的三種呼吸方式
路由協議的三種分類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肯定思維方式
社交中應該避免的三種說話方式
影響了人際關係的三種說話方式
容易傷人的三種說話方式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偉大貢獻試題及答案
小學數學的三種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