殫心竭慮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0-01

禪心竭力什麼意思?

殫心竭慮【拼音】dān xīn jié lǜ【基本解釋】殫:竭盡;慮:思慮。竭盡心力思考謀劃。

處心積慮和殫精竭慮的區別

處心積慮和殫精竭慮的區別

處心積慮

處心:存心;積慮: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形容蓄謀已久。(有貶義)殫精竭慮

殫:竭盡;慮:思慮。 形容耗盡精力,費盡心思。(褒義詞)

去留無意什麼意思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幅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前進,也更加文明瞭。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慾而不知什麼是真正的美。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來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志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捲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慾,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而我以為將這一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是唐朝的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同志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正充分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是真英雄自灑脫,是真名士自風流!參考資料:

曾國藩臨死的時候說的四句話是什麼意思

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 儘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 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慾。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 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 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專一純淨,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閒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 轉自鐵血社區 www.tiexue.net/ ]

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 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 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飢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了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 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 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勞,才能收穫數擔糧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 事,卻每餐必是美味佳餚,穿必錦衣繡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 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這樣怎麼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鍊筋骨,在困境中奮力 前行,殫心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為天下人考慮,一定要使自己飢餓,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強盜不被擒獲視為自己的過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 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有利於天下,都是極儉樸以修身、極勤勞以救百姓的實例。所以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 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經濟破局什麼意思

使用外力打破局面 比如下面一段文字中的以力破局 在徐默殫心竭慮迎戰眾神殿的時候,他曾經在空間當中,就做過幾次局勢變化的推演。徐默將自己放在眾神殿團長的角色上,針對自己的謀劃思考過一些破局的方案。   【以力破局】這個方案的確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在當時,徐默很快就放棄了對這一方案的研討。理由也很簡單,【以力破局】需要的人力資源太多,徐默並不認為眾神殿會有大批核心成員進入海權時代。

寵若不驚看庭前花開花,隨遇而安看天空雲捲雲舒!是什麼意思?

本題對聯:

上聯——寵若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下聯——隨遇而安,看天空雲捲雲舒。

傳統對聯:

上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下聯——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區別:

去留無意&隨遇而安

望天上&看天空

所以不能照搬傳統聯的解釋。

寵辱不驚,★隨遇而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

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

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

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慾,又怎會患得患失呢?

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

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

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隨遇而安★。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

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隨遇而安★。 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隨遇而安★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曾國藩的四條遺囑是什麼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幷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國藩傳》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再度復興儒學的“大師”,事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暢遊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很難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廣銓、曾昭掄、曾憲植等一代代傑出人物。探尋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祕,曾國藩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了。臨危之際,他擡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儘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慾。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專一純淨,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閒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飢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了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出自《幽窗小記》

裡面有這樣一幅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前進,也更加文明瞭。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慾而不知什麼是真正的美。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來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志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捲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慾,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而我以為將這一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是唐朝的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同志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正充分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是真英雄自灑脫,是真名士自風流!

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解釋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

幻,才能無意。

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

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前進,也更加文明瞭。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

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

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慾而不知什麼是真正的美。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

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

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來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

刻化;失志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

意、失志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

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

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捲雲舒

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

的曠達風流。

相關問題答案
殫心竭慮的意思?
殫心竭慮的近義詞?
盡心竭力的意思是什麼?
禪精竭慮的意思是什麼?
關心關愛的意思是什麼?
靜心等候的意思是什麼?
心心相印的意思?
苦心造詣的意思是什麼?
苦心經營的意思?
凝心聚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