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特點是什麼?
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特點
敦煌壁畫藝術
莫高窟 根據其洞窟內壁畫的題材內容、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壁畫 1、早期是敦煌石窟藝術的成長時期,壁畫內容有佛像畫、佛教故事畫,中國傳統神話故事,裝飾圖案和供養人畫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畫為主。2、中期壁畫是石窟藝術的極盛時代,包括隨唐兩上朝代。壁畫內容,故事畫減少,一開始就是按照當時的風土人情來描繪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廣泛,而且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也更加深刻,對主題的表現也更加明顯3、。晚期壁畫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個時期,供養人的畫像,各族首領及其屬集於一窟。為莫高窟壁畫藝術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畫題材簡單,只有樓臺亭閣、佛說法,天人圍繞,蓮花、水池、化生,沒有任何故事情節,竟不知所畫何以為名。比較普遍採用的題材。總結以上三個時期來看:奠高窟壁畫從各個方面都表現了古代藝術家的創造才能和成就,而這些成就總是在繼承了前代的優秀傳統,觀察研究了生活,以及進行辛勤的勞動才有可能獲得的。
敦煌彩塑藝術
敦煌莫高窟是建築、彩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統一體,主題是彩塑。彩塑藝術的發展大體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發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禪窟,方形或長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廟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體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圓雕。浮雕題材主要有千佛、飛天等,高浮雕題材主要有楣樑上的龍頭、羽人等,都是緊靠壁面捏塑的,形體比較扁平,圓雕題材主要是較大型的佛、菩薩、天王等,頭部及身體體積比較飽滿。中期 極盛期 洞窟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龕中列置以佛為中心的群像。 人物造型,一般頭大,體壯,腿短,這是隨代塑像在外型上的顯特徵。由於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變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藝術也一既不振了。
莫高窟的壁畫有什麼特點
位於甘肅的敦煌是古代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這顆耀眼的明珠在我國古代中原同西域的交流史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敦煌石窟也是我國重要的藝術瑰寶。敦煌石窟主要是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其次還包括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東千佛洞和水峽口石窟、肅北五個廟。
敦煌石窟創建於十六國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建造,至今保存著公元4世紀至14世紀千餘年的石窟500多座、彩塑3000餘身,壁畫5萬多平方米,還有藏經洞出土的數萬件敦煌文獻和紙布絹畫等,被學術界視為當今世界上無與倫比的佛教石窟藝術寶庫。敦煌石窟藝術的博大精深,主要體現在壁畫上。
敦煌壁畫的藝術風格,集中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製作手法和風格特徵,就形式風格而言,它是線描造型、裝飾性構圖、工筆重彩、以形寫神等幾個方面有機結合的產物。
線描是我國書法與繪畫藝術造型的主要手段,敦煌壁畫也繼承了這種造型手法,使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中的編織紋、鳥獸紋、幾何紋等,商周青銅器上的雲氣紋、夔龍鳳紋等,再到西漢帛畫上的線描,可以看出線條在其中的傳承和發展。敦煌壁畫就繼承了線描的刻畫方式,表現出其自身的特點。
中國幾千年來繪畫藝術有著構圖上的裝飾性,這是一種優良的傳統。早期的敦煌壁畫,在人物佈局形式結構上一脈相承地充分運用了對稱、均衡、反覆、重疊等手法,疏密有致、輕重適宜,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整體中又有衝突,從中展示出了壁畫匠人高超的藝術技巧。
中國繪畫從一開始就注重顏色,無論是彩陶上的墨與紅的對比、漆畫上的紅與綠交輝,還是帛畫上五彩繽紛的顏色,都顯示出工筆重彩的特點。敦煌壁畫中形象的色彩,主要按照“隨類賦彩”的標準,並且賦以重彩,使畫面顯得輝煌、明快、濃重、熱烈,同時又在一幅畫面上達到色彩的統一。
以形寫神,是中國古代繪畫創作與評論的最高準則。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同樣體現出來,不論是何種題材,何種人物,都是為了表現主題的內心活動,所以敦煌壁畫的線描和色彩的運用都是為了達到“以形寫神”的最終目的。
由於敦煌壁畫的創作歷時較長,所以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造型風格特點。從初創時期到後來的元代,敦煌壁畫經歷了許多風格的變化和發展,其中魏晉南北朝和唐代的樣貌比較豐富,具有代表性,下面便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分析這兩個時代的風格特徵。
魏晉南北朝是敦煌莫高窟藝術史上的早期階段,出現了許多的風格面貌。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發展最早是伴隨著印度佛教藝術的東漸傳播而開始的,並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式微而結束,體現出了外來佛教藝術逐漸中國化的過程。所以,在魏晉南北朝的早期階段,在表現技法上表現出了印度佛教美術與漢晉美術的相互疊加,同時也表現出了印漢兩種文化的交融。我們看到在當時就已經很熟練運用的鐵線描,平面裝飾效果的壁畫風格也在逐漸的成熟。值得引起人們關注的還有“秀骨清像”人物的出現,人體修長,清朗飄逸,藝術刻畫追求的是內在氣質,反映了老莊玄學思想的南朝士大夫的審美追求。
至唐代,佛教的傳入進入了全盛時期,在敦煌莫高窟中從內容到形式上都體現出了新的風貌。內容多以民族化的佛經為主,人物形象接近於現實生活,注重畫面的遠近透視關係,有了較真的視覺效果和感受。在表現技法上,唐代壁畫人物造型均趨於寫實,比例適度、勻稱,神態莊嚴沉靜,菩薩造型女性化並且豐腴健美,這也是佛教藝術民族化的體現。北朝、隋時期的壁畫主要用鐵線描,而唐代逐漸運用自由奔放的蘭葉描。這種線的運用上的變化更體現出了以虛實表現體積,從整體藝術風格上來說從前期的氣勢磅礴向後期的精細柔美轉變。
敦煌壁畫藝術博大而精深......
敦煌莫高窟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600餘個,敦煌藝術是佛教題材的藝術。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彩塑近三千身,內容非常豐富。敦煌石窟藝術是產生和積存在敦煌的多門類的藝術綜合體,它包括了敦煌建築、敦煌壁畫和敦煌彩塑。以莫高窟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瑰寶,它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稀世之珍,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珍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建築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構窟檐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畫中也出現不少代表時代的古建築圖樣,可說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資料,具有研究歷史和藝術的價值。莫高窟的石窟建築,由於時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現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種:1.禪窟(即僧房)。2.塔廟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壇窟。5.大佛窟(及涅盤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與莫高窟隔河相望。主體建築為二層平頂樓房,該建築約一半隱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層窗戶及寬闊的屋檐。與莫高窟的環境相協調。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五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分為佛像畫、經變畫、民族傳統神話題材、供激人畫像、裝飾圖案畫、故事畫和山水畫。
敦煌飛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
唐朝敦煌莫高窟壁畫有什麼特點
敦煌莫高窟藝術到了唐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內容與形式都比較豐富。由於中原與西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頻繁往來和交流,地處樞紐的敦煌成為西北地 區的繁榮都會。敦煌莫高窟開窟近千數,現存唐窟達230多個,充分代表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個時期的藝術特色。其中,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屬 吐蕃。莫高窟在吐蕃統治的六七十年間,不僅保存了莫高窟的藝術,而且多有興造, 其作品反映了吐蕃族人民的藝術創造水平。唐代莫高窟規模之宏偉,內容之豐富,造型之生動準確,色彩之絢爛,藝術水平之高超,超越其他任何朝代。《維摩詰經變》是莫高窟較重要的經變,現在還遺留30多壁。《維摩詰經變》 是根據《維摩詰經》而創作的,共有14品,其中《佛國》、《弟子》、《方便》、《問疾》、《不思議》等9品有變相。《維摩詰經變》自南北朝以來一直流行不衰。初唐作品形 象生動,氣勢恢弘,中晚唐則描繪了不少有趣的情節,有的可以作為優秀的風俗小品畫來看待,從中可見宗教美術進一步向世俗化發展的傾向。其中,220窟的《維 摩詰經變》體現了從隋代較為單純的畫面向唐代豐富瑰麗的風格的演進。畫中維摩詰體態魁偉、情緒激昂、慷慨高傲,已經是唐代士大夫風貌了。103窟的維摩詰另 具特色,它是以輕拂丹青勾線見長的吳家樣風格。那富於頓挫變化且流暢生動的線描勾出的維摩詰居士,兩眼炯炯有神,雙眉揚起,具有意態生動的效果。第103窟東壁窟門南側有一幅依據《維摩詰經•方便品》所繪的“王子官屬問 疾圖”,畫面描繪了一組外國王子、使臣群像,畫面所表現的實際是初唐時期一些 少數民族首領和使臣往來於絲綢之路上的情景。總之,莫高窟唐代壁畫的成就是空前的,也為後來的佛教壁畫所不及。在藝術上,唐代壁畫對複雜的題材內容的處理有了更強的能力;在構圖與畫面處理上,已經能 表現大插面的縱深透視,壁畫色彩富麗堂皇,用色明淨、調和,已經完全不像北朝 那樣粗曠、單調。無論是用線與用色還是內容與形式,都能做到很好的結合,形成了富麗、明淨大方的時代特色。
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畫各有什麼特點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蹟、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豔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鬆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衝雲霄;有的從空中俯衝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
莫高窟的藏經洞有什麼特點
藏經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此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時 開造,為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約在11世紀,西夏統治敦煌時期,元代統治者佔領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們,考慮到戰爭的災難,於是就把寺院歷代保存下來的經卷、文書、檔案以及佛像畫等全部封存在此洞裡,然後外築補壁,並繪壁畫掩人耳目。後因僧徒也逃戰爭之難未歸,洞窟頹廢,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風沙淤塞,竟因此幽閉近8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層洞沙”,祕室始現於世,並謂之“藏經洞”。藏經洞出土了敦煌遺書中最大宗文獻,尤為歷史文化名城錦上添花。它又成為分別研究起自東漢、中經兩晉、北魏、西魏、樑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蓋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資料。敦煌學家姜亮夫教授認為“整個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出來”。首先發現敦煌遺書的重要價值者,是我國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他在《語石》中,不僅錄述莫高窟碑石,且對敦煌遺書作了頗為獨到的闡述。該窟發現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道經及世俗文書等,是研究我國近兩千年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歷史之積文終成後世之瑰寶,實為我國學術及世界學術之大幸。
00敦煌石窟密洞中,所藏遺書以佛教典籍最多,還有天文、曆法、歷史、地理、方誌、圖經、醫書、民俗、名籍、帳冊、詩文、辭曲、方言、遊記、雜寫、習書,成為多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據和補充參證,其主要部分又是傳統文獻中不可得見的資料,價值尤為珍貴。所以被視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四次大發現之一。敦煌遺書
以漢文最多,又有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闐文、梵文、吐火羅文、希伯來文等多種古代民族文字,成為研究這些古代民族語言文字和民族歷史、宗教、文化的珍貴資料。它又具有民族學價值和國際意義。敦煌遺書以卷軸裝為主,又有梵篋裝、經摺裝、蝴蝶裝、冊子裝和單頁等多種形式,還有一些拓本、印刷本和刺繡範,在書籍發展史及書籍裝幀史、印刷史上都是難得的實物資料。 尚有更多材料,猶如明珠還埋於砂礫之中,有待識者發現和考證。
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特點和精神內涵
敦煌壁畫藝術
莫高窟 根據其洞窟內壁畫的題材內容、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壁畫 1、早期是敦煌石窟藝術的成長時期,壁畫內容有佛像畫、佛教故事畫,中國傳統神話故事,裝飾圖案和供養人畫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畫為主。2、中期壁畫是石窟藝術的極盛時代,包括隨唐兩上朝代。壁畫內容,故事畫減少,一開始就是按照當時的風土人情來描繪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廣泛,而且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也更加深刻,對主題的表現也更加明顯3、。晚期壁畫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個時期,供養人的畫像,各族首領及其屬集於一窟。為莫高窟壁畫藝術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畫題材簡單,只有樓臺亭閣、佛說法,天人圍繞,蓮花、水池、化生,沒有任何故事情節,竟不知所畫何以為名。比較普遍採用的題材。總結以上三個時期來看:奠高窟壁畫從各個方面都表現了古代藝術家的創造才能和成就,而這些成就總是在繼承了前代的優秀傳統,觀察研究了生活,以及進行辛勤的勞動才有可能獲得的。
敦煌彩塑藝術
敦煌莫高窟是建築、彩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統一體,主題是彩塑。彩塑藝術的發展大體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發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禪窟,方形或長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廟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體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圓雕。浮雕題材主要有千佛、飛天等,高浮雕題材主要有楣樑上的龍頭、羽人等,都是緊靠壁面捏塑的,形體比較扁平,圓雕題材主要是較大型的佛、菩薩、天王等,頭部及身體體積比較飽滿。中期 極盛期 洞窟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龕中列置以佛為中心的群像。 人物造型,一般頭大,體壯,腿短,這是隨代塑像在外型上的顯特徵。由於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變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藝術也一既不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