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 傳統服裝依舊 旗袍收放間的婀娜?
知道大家對旗袍的認識是來自甚麼?是酒樓的女服務員?是香港小姐選舉的表演環節?是“老一輩”女性出席酒會婚宴等大場面時的衣裝?還是一些懷舊老片中的女
時代變 傳統服裝依舊 旗袍收放間的婀娜
知道大家對旗袍的認識是來自甚麼?是酒樓的女服務員?是香港小姐選舉的表演環節?是“老一輩”女性出席酒會婚宴等大場面時的衣裝?還是一些懷舊老片中的女角?不過,我們還是會聽到旗袍最能夠表現出中國女性的美,但同時也很會“欺負”人,因為你肥一點,瘦一點,又或太高,太矮,都不會穿得美麗,更遑論穿出味道來。因此,與其說八十後及九十後的女性不會穿旗袍,是因為太老土,不如說是她們怕“撐不起”旗袍。
不過,旗袍其實不只是女性衣服這麼簡單,從其款式的源流演變,不但反映了在不同時期,中國女性服飾展現的魅力,也從旗袍的衣料、顏色、花紋及其它相關的物品,如廣告、照片等,分析出與社會及文化發展的關係。最近,筆者參觀由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合辦的“歷久常新——旗袍的變奏”展覽,再訪問了有份策展及借出珍藏的人士之後,眼前就好像有很多穿上不同時期及款式的旗袍的女性,各展美態,吸引人之處在於即使婀娜,也是含蓄內斂,可說是美之最高境界。
歷久常新不老套
如果你走訪過“歷久常新—旗袍的變奏”展覽,可能會被它嚇了一跳,因為你可以看到多件各式各款的旗袍,“一字排開”地展示在你面前,很多人可能從來未見識過原來旗袍可以有這麼多種顏色、物料、圖案、剪裁等,即使是平時也有穿旗袍的高貴女性,應該也會被這些展品所震撼。
270多件不同時代及款式的旗袍珍品,由即日起至9月中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配合約400幅照片及9項多媒體節目,這項名為“歷久常新—旗袍的變奏”的展覽將帶領大家認識旗袍的演變,更可讓人們欣賞到旗袍作為中國女性服飾所展現的經典魅力。而且,展覽並會分析旗袍從服裝走向文化象徵的建構過程,以及當代的時裝設計師如何將之時裝化、現代化,使其得以持續地發展,畢竟很多人都以為旗袍是舊時代的產品,只有年長的女性才會穿,但其實旗袍卻可以走在時裝潮流的尖端。
展出的旗袍琳琅滿目,遠溯至清代女裝長袍,近至08年北京奧運會禮儀小姐所穿的旗袍,以及09年高錕夫人黃美芸陪同高錕教授出席諾貝爾頒獎禮穿的旗袍都包羅其中,而且也展出不少名人影星,包括林黛、蕭芳芳、朱玲玲、利孝和夫人、華慧娜、楊紫瓊、施南生等曾穿用的旗袍。而稻香集團的旗袍制服、學校女生的旗袍、“中藝”的旗袍,以及當今的時裝品牌“夏姿.陳”及“源BlancdeChine”的設計也在展覽之列。理大紡織及製衣學系的教員亦特別為這次展覽設計及製作旗袍作品展出,顯示培育新世代時裝設計師的學府如何演繹這種中國傳統服裝。
從清朝到現代的時代感
旗袍其實原指清八旗婦女的長袍。滿族的袍服較窄身合體,能配合他們遊牧、狩獵的生活形態,但清中期後,由於生活方式逐漸轉變,旗袍也變得寬身平直,闊袖,長及掩足,而且愈來愈注重細節裝飾。
辛亥革命後,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開始參與不同領域的活動,服飾亦應輕便簡樸,以方便行動。應運而起的是“文明新裝”,其制式是上衣下裙,初為學生所,由於穿者是代表了文明而又現代化的知識分子,形象美好,都市女性紛紛仿效,使“文明新裝”大盛於1910及1920年代。
1920年代,一種脫胎自滿族婦女長袍,但又糅合了當代服裝流行元素的旗袍開始出現,它繼承了清長袍寬闊平直的特點,但裙襬上升至小腿,露出足踝,衣袖短至手腕或手肘,袖、領、衣襟只綴以簡單的滾邊,這可以說是現代旗袍的趨型。1929年,國民政府頒佈了一條“服制條例”,規定旗袍為禮服,而教育部又規定長袍為女生的其中一種校服,可見其在社會上的認受性。
不過,要說旗袍最受歡迎的時期,應該是1930年代了,因為它已成為不同年齡及階層女性最普遍的日常衣服。不過,由於受到西方崇尚纖窄修長觀念的影響,那時流行窄身、長至腳踝的旗袍,而且為方便行走,裙兩側的衩也要開得較高。當時的摩登女性還喜配上高跟鞋,顯得更為修長優雅,婀娜多姿。
1920、30年代,上海是中國的時尚之地,娛樂事業盛極一時,當紅女星,如胡蝶、阮玲玉等都很喜穿旗袍,她們的摩登形象往往是追求時尚的女士所模仿的物件。當時的時尚雜誌及月份牌畫,每多展示時髦女性千嬌百媚的旗袍造型。在這種社會環境氛圍下,旗袍展現了千變萬化的姿彩,風靡一時。
1949年後,中國內地愈來愈少人穿旗袍,尤其是1960年代後,大量西式成衣出現,款式既多,價錢亦比要度身訂做的旗袍來得便宜。不過,一些領導人或領導人夫人將旗袍當作禮服,在國事外交場合穿,加強了其作為中國禮服的意義。
當旗袍在內地幾近銷聲匿跡之際,在香港,它卻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其不同面貌,包括校服、酒樓的制服、結婚的禮服及香港選美代表的民族服裝。時至今日,旗袍被公認為中國女性的代表服裝。每有重要、特殊或需強調中國人身份的場合,很多中國女性都會選擇穿旗袍。
至1990年代中,尤其是接近1997年,旗袍再次受到了注視。當時國際時裝界吹起中國風,不少時裝設計師喜將旗袍的元素加入現代的設計中。旗袍亦在這種不斷被演繹的過程中,貫注了新生命力,得以持續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