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城拉薩騎車遊記?

10月2日 下午4點列車終於到達了終點拉薩,令人神往的聖城。顧不得身體的不適,趕緊把車子裝好,騎上便走,隨即被制止了,這的廣場不允許騎車,只好推著車子走到大路上。圍著車站廣場繞了半圈,便順著大路走了,遠遠的就望見那夢幻般的白色的紅色的宮殿,指引著我們的方向。

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最初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當時稱紅山宮,整個宮堡規模宏大,外有三道城牆,內有千座宮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後來因宮殿遭雷擊引起火災和戰亂,九世紀,吐蕃王朝解體,紅山宮逐漸廢棄。9-17世紀八百年中,由於西藏長期的政治割據,以及歷代的薩迦,帕竹,噶瑪政權都未曾高都拉薩,紅山宮一直未能重興,成為一處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

藏傳佛教噶當教派高僧瓊布扎色,噶舉教派楚布噶瑪巴德辛協巴,格魯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舉行過講經等佛事活動。17世紀中葉,蒙古和碩特部首固始汗領兵進入西藏,推翻了噶瑪丹瓊旺佈政權,於1642年,由五世達賴喇嘛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教合一政權。拉薩又成為西藏政治、宗教、經濟及文化的中心。

  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重建布達拉宮,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宮為主體的建築群,並將政權中心移至布達拉宮。從此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居住和進行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

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後,第司.桑結嘉措於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為主的紅宮配套建築群,基本形成布達拉宮的建築規模。

  十三世達賴喇嘛在位期間,又在白宮東側增建了東日光殿和布達拉宮山腳下的部分附屬建築。193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1934至1936年間修建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與紅宮結成統一整體。從17世紀開始的布達拉宮重建和增擴工程至此全部完成。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經幡,交相映輝,紅、白、黃三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布達拉宮是藏式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

宮殿的設計和建造根據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牆基寬而堅固,牆基下面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通風口。屋內有柱、斗拱、雀替、樑、椽木等,組成撐架。鋪地和蓋屋頂用的是叫“阿爾嘎”的硬土,各大廳和寢室的頂部都有天窗,便於採光,調解空氣。宮內的柱樑上有各種雕刻,牆壁上的彩色壁畫面積有2,500多平方米。

宮宇疊砌,迂迴曲折,同山體有機地融合,這是布達拉宮給人最為直接的感受。其外觀有13層,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整體建築主要由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為達賴喇嘛服務的親信喇嘛居住)組成。在紅宮前還有一片白色的牆面為晒佛臺,這是每當佛教節慶之日,用以懸掛大幅佛像的地方。

參觀布達拉宮需要預約的,每天在布達拉宮西門9點開始,每天2300張,其實散客也就700張左右,其餘被旅行社定走了。我們排在第一個,在這裡遇到了一位石家莊的大姐,說話間非常有親切感。

在半山腰上,有一處約1600平方米的平臺,這是歷代達賴觀賞歌舞的場所,名為“德陽廈”。由此扶梯而上經達鬆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宮最大的宮殿東大殿。有史料記載,自1653年清朝順治皇帝以金冊金印敕封五世達賴起,達賴轉世都須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冊封,並由駐藏大臣為其主持坐床,親政等儀式。此處就是歷代達賴興行坐床,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

布達拉宮整體為石木結構宮殿外牆厚達2~5米,基礎直接埋入岩層。牆身全部用花崗岩砌築,高達數十米,每隔一段距離,中間灌注鐵汁,進行加固,提高了牆體抗震能力,堅固穩定。

屋頂和窗檐用木製結構,飛檐外挑,屋角翹起,銅瓦鎏金,用鎏金經幢,寶瓶,摩蠍魚和金翅烏做,脊飾。閃亮的屋頂採用歇山式和攢尖式,具有漢代建築風格。屋檐下的牆面裝飾有鎏金銅飾,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寶,有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佈滿了鮮豔的彩畫和華麗的雕飾。內不廊道交錯,殿堂雜陳,空間曲折莫測,置身其中,步入神祕世界。

參觀布達拉宮需要提前一天預約,我們預約的是9:20的,還要提前半小時等候。在布達拉宮正門口等候的人們。

正門前的黃亭子裡有有御碑,周圍是等候參觀和朝拜的人們。終於進去了,這是進入院子看到的布宮。越來越高,到了“之”字形道路。這樣登上去,垂直要上100多米。側面看布宮,像個山巔的城堡。

布達拉宮後身,可以看到倒影在水中的宮殿。

10月3日一早,我們早早的到達布達拉宮西門等待預約,拉薩的早晨亮的晚,8點多了,才漸漸大亮。我們算是最早的吧,不過還有一位大姐,離很遠就問我們,是不是山東的,我說不是 不過離山東很近,那位大姐馬上說“那是衡水的”,話音未落驚得我目瞪口呆,在這個地方能有人猜到我們從哪裡來,看來世界還是小。經過和大姐交談,得知她從石家莊來的,已經玩了好多天了,遊玩布達拉就回家,遇到這樣的老鄉大姐也異常興奮,把一整瓶的紅景天送給了大寶。大約9點,我們預約上了布達拉宮的參觀券,不過得第二天才能參觀。於是我們把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在今天,在市裡騎車轉方便。第一個目標哲蚌寺,拉薩市區西北十幾公里,大姐聽說後執意要一起打車去,我們的自行車無法放,還是分頭行動。沿著北京路一路向西,在六中的地方向北拐,不過是一直上坡,大約騎到海撥3850米的地方就到哲蚌寺。

哲蚌寺,坐落在拉薩市西郊約十公里的根培烏孜山南坡的坳裡,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於公元1416年創建。與甘丹寺、色拉寺 合稱拉薩三大寺。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廟,解放前該寺僧眾超過一萬人,擁有141個莊園與540多個牧場,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整個寺院規模宏大,鱗次櫛比的白色建築群依山鋪滿山坡,遠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是藏語,直譯為“雪白的大米高高堆聚”,簡譯為“米聚”,象徵繁榮,藏文全稱意為“吉祥積米十方尊勝洲”,它是格魯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

此寺為歷代達賴喇嘛的母寺。寺中的甘丹頗章(宮)為達賴二世根敦嘉錯主持修建,第二、三、四、五世達賴均在此坐床,以後五世達賴在此掌領西藏地方政教大權。哲蚌在民主改革前佔有溪卡185年、土地5萬1千畝、牧場3百個、牛4萬頭、農奴2千人,每年收取地租糧280萬公斤、酥油13.3萬公斤。在國內外的屬寺共有3305座,共中區內640座、區外省市1647座、國外1018座。1959年民主改革後,徹底廢除了寺廟的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還寺廟為廣大僧俗信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甘丹頗章

  甘丹頗章為極樂宮,建於1530年,由二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赤巴(住持)時主持修建。以後三世、四世、五世達賴喇嘛都在這裡居住過並歷任該寺赤巴。五世達賴喇嘛時期,建立了強有力的地方政權,因政務在該頗章(頗章意為宮殿)處理,故名甘丹頗章政權,甘丹頗章遂一度成為西藏地區政治權力中心,後來五世達賴遷往布達拉宮處理政務。

哲蚌寺建築結構嚴密,殿宇相接、群樓層疊,每個建築單位基本上分為三個地平層次,即落院、經堂和佛殿,形成由大門到佛殿逐層升高的格局,強調和突出了佛殿的尊貴地位。其中規模宏大、雄奇莊嚴的措欽大殿,錯落有致;不拘一格的德陽扎倉,粗厚古樸;佈局嚴密的阿馬巴扎倉,高聳森嚴;富麗常皇的甘丹頗章等都是西藏大型建築的代表。在建築外部又採用金頂、法輪、寶幢、八寶等佛教題材加以裝飾,增強了佛教的莊嚴氣氛,使建築整體上顯得更加宏偉壯觀。公元1464年,哲蚌寺建立僧院,傳授佛教經典。寺內共有4個僧院(扎倉)、29個康村。哲蚌寺主要由措欽大殿、四大扎倉(即羅賽林扎倉、德陽扎倉、阿巴扎倉、郭芒扎倉)和甘丹頗章幾部分組成。

措欽大殿

  措欽大殿(“措欽”意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主要建築。措欽大殿位於哲蚌寺中心,佔地面積將近4500平 方米,殿前有一石鋪廣場,登上17級寬廣的石階,便是8根列柱的明廊。大殿內的經堂規模宏大,裝飾華麗,五光十色。經堂面積約1800平方米,總共有183根柱子。大殿內的造像,不論正殿或廂殿,都極為生動。大殿中間的大文殊像及白傘蓋像極為精緻。這裡供有哲蚌寺的主要信仰物——右旋法螺。這是哲蚌寺在破土新建時,宗喀巴從“廓布山法庫”掘出的一隻法螺,贈予弟子扎西班丹,預祝他建寺圓滿成功,並以此為基地,弘揚佛法,廣建寺廟。弟子扎西班丹把它尊為佛祖所賜的寺寶,珍藏在寺內。大殿後面是扎西斑丹當年修行的淨室。

措欽大殿裡還保存有二到四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大殿四壁,繪有許多精彩壁畫,有釋迦牟尼的百行轉圖、人間形成圖、生死輪迴圖等。措欽大殿東邊有一個半地下的很小的山洞,只能容一個人進入,名叫“讓迥瑪”。它原來是宗喀巴關靜修的地方,也是哲蚌寺最早的建築。

四大扎倉

  扎倉是格魯派寺院的學經單位,也是措欽以下的管理機構。哲蚌寺建成初期有七個扎倉,分別由絳央曲結的七大弟子主持,後來各地來寺的僧人不斷增多,根據他們的學經內容和籍貫合併成現在的羅賽林、郭芒、德陽和阿巴四大扎倉。後一個為密宗扎倉。

辯經場

  寺院的四周沒有草木,都是砂石荒山,寺內卻有幾處樹木繁盛的院場。這便是哲蚌寺的辯經場。每個札倉(即僧院)都有兩個這樣的辯經場。辯經場一般設於札倉附近,主位有一級一級的辯經臺,辯經的時候喇嘛依次就坐,原則上全寺喇嘛都可辯經,但實際上能夠憑著足夠佛學知識而登上辯經臺的,只有少數能夠逐級在札倉和全院性的大辯論中獲勝,最終取得最高榮譽“格西”學位的喇嘛。

  哲蚌寺也有不定期的辯經,雖然不如色拉寺那麼有名(週三),又是運氣好時也能在哲蚌寺裡的辯經場或者後山的辯經場看到

乃窮寺

  哲蚌寺東南500米處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小寺,叫乃窮寺,為歷代達賴喇嘛護法神“乃窮神"所在地。

在哲蚌寺遊覽結束後已經12點多了,返回時一路下坡,很愜意,早忘了上山時的艱難攀爬,路上馬不停蹄,匆忙吃點飯,趕往下一目標------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俗稱拉薩的頤和園,藏語意為“寶貝公園”,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夏宮。每當夏日來臨,達賴喇嘛便從布達拉宮轉移到羅布林卡辦公。

羅布林卡四面都有門,東面是正門。康鬆思輪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閣樓,它原是座漢式小木亭,後改修為觀戲樓,東邊又加修了一片便於演出的開闊場地,專供達賴喇嘛看戲用。它旁邊就是夏布甸拉康,是進行宗教禮儀的場所。它的北側設有噶廈的辦公室和會議室。每到夏日,布達拉宮內的許多政府機構,都要隨著達賴喇嘛轉移到羅布林卡辦公。

布林卡全園分為三個區:東部宮前區包括入口和威鎮三界閣之前的前園;中部為 核心部分的宮殿區;西區是以自然叢林野趣為特色的金色林卡。每個景區又根據功能要求,結合自然環境,或宮牆深院,古木成蔭,或芳草疏林,繁花似錦,構成不同的景觀。羅布林卡的園林佈置,既有西藏高原的特點,又吸取了內地園林傳統手法,運用建築、山石、水面、林木組景,創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湖心宮的設計,就有漢族地區古代造園藝術中“一池三山"的痕跡。

羅布林卡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古蹟最多的園林,由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旦明文頗章三組宮殿建築組成,每組建築分為宮前區、宮區和森林區三個部分。西部是幽靜的森林區,東部是金頂石牆的宮殿。宮殿共三層,一層是經堂,前面有一個600平方米的石板院子,二層有羅漢殿,護法殿和達賴閱經室,三層是達賴接見僧俗官員的地方。園中樹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臺池榭,林竹山石,珍禽異獸點綴其間,宮前長廊和室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羅布林卡一帶原為灌木林,是拉薩河故道經過的地方。這裡河道曲回,水流平緩,夏日堤草岸柳倒映其中,風景十分秀麗。18世紀40年代以前,羅布林卡還是一片野獸出沒,雜草、矮柳叢生的荒地。七世達賴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學經期間,時常到此搭帳消夏。後來,由於七世達賴喜歡並常來這個地方,所以當時的清朝駐藏大臣命令在泉水附近搭設一些帳篷,供達賴休息和誦經之用,這就是羅布林卡最早的緣起。

 最早由駐藏大臣修建的宮殿為鳥堯頗章(涼亭宮)。公元1751年,七世達賴在鳥堯頗章東側又建了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三層宮殿--格桑頗章(賢劫宮),內設佛堂、臥室、閱覽室及護法神殿、集會殿等。1755年落成後,經清帝世宗批准,七世達賴每年夏季在格桑頗章處理政務,後被歷代達賴沿用,作為夏天辦公和接見西藏僧俗官員之用。從此,羅布林卡逐漸由療養地演變為處理政教事務的夏宮。以後的歷輩達賴均在每年的藏曆三月十八日從布達拉宮移居羅布林卡,至藏曆九、十月之交返回布達拉宮。親政之前的達賴則常年在此習經學法。

八世達賴在此基礎上擴建了恰白康(閱覽室)、康鬆司倫(威鎮三界閣)、曲然(講經院),把舊有的水塘開挖成湖,按漢式亭臺樓閣的建築風格,在湖心建了龍王廟和措吉頗章宮(湖心宮),兩側架設了石橋。

1922年,十三世達賴對羅布林卡再興土木,在園林西側建金色頗章宮、格桑德吉宮、其美曲吉宮,在西南建金色林卡,並種植大量花草樹木。

1954年,十四達賴又在園林中部建達旦明久頗章(永恆不變宮),在北面也建了新宮,使羅布林卡發展為今天的規模。

  羅布林卡經過歷代達賴喇嘛的悉心經營,建築各種宮殿、別墅、涼亭、水榭,栽種大量花草樹木,已經形成為佔地36萬平方米的大型園林,古木參天,芳草遍地,鮮花盛開,果實累累,宮殿精美,泉水清新。現在這裡已經變成了一座向廣大遊人開放的公園和博物館,供人們參觀遊覽,並舉行各種節日遊園和度假活動。

羅布林卡出來已經3點多了,下一目標色拉寺,在拉薩市區北面的山上,我們要騎很長時間的車子,到了就16:16分了 ,17點要關門,只好抓緊時間迅速參觀,很快看到了最具特色的辯經,也算不虛此行。

色拉寺全稱為“色拉大乘洲”,位於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北面3千米巨石崢嶸的色拉烏孜山腳。與甘丹寺、哲蚌寺合稱“拉薩三大寺”。“色拉”在藏語裡是野玫瑰的意思。傳說山下修寺時這裡長滿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該寺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 (“措欽”、“札倉”、“康村”,是密宗寺院組織結構。措欽是集會殿,是寺院的正殿,也是整個寺院的活動中心。措欽大殿內有4個拉康,即佛殿,是供奉佛像,經書和僧侶集會的場所;措欽以下的組織叫札倉,即僧院,是僧侶學習佛經的場所;再下便是康村,是寺院最基層的組織,僧侶食宿和起居作息之處。) 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釋迦也失。於明代永樂十七年(1419年)興建。釋迦益西曾代表宗喀巴大師到南京朝覲永樂皇帝,被封為“妙覺園通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賜給印誥,並頒賜大量經書、佛像、僧衣、法杖、綢緞和金銀,這些成為了他修建色拉寺的資糧。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3個僧院(麥札倉、吉札倉、阿巴札倉)及29個康村等,佔地約11萬平方米。

色拉寺周圍柳林處處,流水淙淙,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講經說法之地,有許多僧尼小寺環繞其間,寺東和寺南有普布覺寺、米瓊熱尼庫寺、貢巴薩寺、帕奔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嘎麗尼姑寺;寺後還有珠康日卻、色拉卻頂寺等等。

拉薩的天葬臺就在色拉寺北後的山上,如果有緣的話,一大早可能有機會看到天葬,不過上天葬臺的路非常艱辛。而且為了尊重當地老百姓的風俗,西藏政府是不允許旅行者看天葬的,有可能你費了很大的力氣爬到那裡卻受到阻止,甚至會出一些意外,建議你要慎重考慮。

辨經

  辯經,是一種佛學知識的討論,也可以說是喇嘛們的一種學習方式。色拉寺的僧人們每天有一次辨經活動。這是一種富於挑戰性的辯論,雙方脣槍舌劍,言詞激烈,辯論者往往藉助於各種手勢來增強辯論的力度,他們或擊掌催促對方儘快回答問題,或拉動佛珠表示藉助佛的力量來戰勝對方。辯論場上的熱烈氣氛使遊人也深受感染。

  作為拉薩三大寺廟之一,色拉寺可能不如哲蚌寺宏大多彩,但這裡的辯經活動絕對是非常有特色的。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位置,八廓街正是圍繞大昭寺而展開。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並不亞於布達拉宮,它也是遊人到西藏必遊的景點之一。

“到拉薩沒去大昭寺就等於沒去拉薩”這是大昭寺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

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之後寺院經歷代擴建,目前佔地25100餘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而尼泊爾帶去的8歲等身像於八世紀被轉供奉在小昭寺。

   大昭寺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為“羊土神變寺”。1409年,格魯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在寺院舉行了傳昭大法會,後寺院改名為大昭寺。也有觀點認為早在9世紀時已改稱大昭寺。清朝時,大昭寺曾被稱為“伊克昭廟”。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佈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後,“噶廈”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籤”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1995年,確定十世班禪轉世靈童的金瓶掣籤儀式也是在這裡舉行的。

藏族人民有一個“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的說法,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從大昭寺金頂俯瞰大昭寺廣場,右邊遠處山上是布達拉宮,近處的柳樹是“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佈局方位與漢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佈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各種木雕、壁畫精美絕倫,空氣中瀰漫著酥油香氣,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

在拉薩,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你還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在大昭寺門口磕長頭,場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還有更多的人每天圍繞著大昭寺轉經,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擺開架勢,向過路的人唱經化緣。

相傳建大昭寺時,幾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臥的羅剎女(如果有機會去西藏博物館,推薦你一定要看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畫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的地形)。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臥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來正好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說大昭寺必須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後文成公主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院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選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當時主要的運輸工具是依靠山羊揹著裝著沙和土的袋子。就這樣把這個湖泊給填平了,給大昭寺奠定了基礎。其實今天的拉薩這兩個字就是從大昭寺演變而來的。最早拉薩不叫LASA,古文書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後來因為修建了這樣神聖納佛殿,裡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經、佛塔,還有四面八方的信徒來這裡朝聖,大家都認為這個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稱拉薩--LA在藏語裡是佛的意思,SA是地。

八廓街是圍繞大昭寺修建的一條拉薩最繁華的商業街。街道以大昭寺為中心,西接藏醫院大樓,南臨沿河東路,北至幸福東路,東連拉薩醫院河林廓東路。到拉薩的人沒有不知道八角街的。但提到"八廓街",知道的人就少多了。其實,八廓街是八角街的正確稱呼。

 八廓街又稱八角街,據說,由於在拉薩四川人佔很大比例,在四川話中,“廓”與“角”的發音相近,所以,就把八廓街誤讀成“八角街”了。後來,望文生義,以訛傳訛,甚至以為八角街是因為環形街道有八個角了。

八廓街是由八廓東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組成的多邊形街道環,周長約1000多米,街內岔道較多,有街巷35。

八廓街在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中,榜上有名。千年八廓街集宗教、文化、旅遊、商業為一體,是全國乃至世界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成為西藏從古至今發展的歷史縮影。

達賴密宮-----瑪吉阿米

  去八廓街,有一個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瑪吉阿米酒館。八廓街的建築大都是白色的,只有八廓街東南角有一棟塗滿黃色顏料的兩層小樓。這裡就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密宮。“瑪吉阿米”是流傳在藏區的一個美麗的傳說,意為聖潔母親、純潔少女,或可引申為美麗的夢。

  對西藏曆史和文學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一個響亮的名字—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他不僅是西藏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宗教精神領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浪漫主義詩人。相傳倉央嘉措為了尋找至尊救世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藏區。有一天在拉薩八角街一個小酒館休息、門外一個月亮般嬌美的少女掀簾窺望,“在那東方山頂,升起嬌潔月亮,瑪吉阿米的面容,漸漸浮現心上”——倉夾嘉措寫給瑪吉阿米的詩篇流傳至今。

拉薩“瑪吉阿米”酒吧所在的那所黃色的小樓,相傳就是當年倉央嘉措與瑪吉阿米相遇的地方他曾在此地寫下著名的《在那東方的山頂上》,“在那東方高高的山頂上,升起一輪皎潔的月亮,未嫁嬌娘的面容,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未嫁嬌娘”在藏語中便是“瑪吉阿米”。瑪吉阿米酒館是一個非常具有藝術品位的藝術酒吧,它的牆壁四周貼滿了繪畫,攝影,手工藝品,書架上有卡夫卡、艾略特等人的原版圖書。

通常與大昭寺連稱“拉薩二昭”而馳名於世。小昭寺始建於唐代,與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紀中葉由文成公主督飭藏漢族工匠建造。寺內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為佛陀12歲時之等身像,是文成公主由長安攜帶進藏,成為西藏最珍貴的歷史文物,後移至大昭寺,又將公主攜帶的另一個尊佛移至小昭寺。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語叫“居堆巴扎倉”,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密宗最高學府之一。

小昭寺始建於唐代,與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紀中葉由文成公主督飭藏漢族工匠建造。是深受我族人民敬仰的一座古寺。初建時仿漢唐格式,崇樓峻閣,金碧輝煌,極為精美壯觀.後經數度火焚與修復,該寺建築坐西朝東。建築物朝向東方,據傳是文成公主悲思漢唐之故,入蕃時從內地召來建築師修建的。現存的小昭寺為晚期作品,是黃教格魯派上密院的修法之地。 

  寺廟取名“甲達熱木齊祖拉康”,意為“漢虎神變寺”。拉薩當地人管這兒叫做“熱木齊”,意思就是“漢人的”。 

  小昭寺是漢語稱謂。小,是與大昭寺相對應而言;昭,是藏語“覺臥”的音譯,意思是佛。寺內供有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及眾多的佛像和唐卡等。

該寺坐西朝東,據說是文成公主悲思家鄉而設計的。文成公主為建小昭寺從內地召來精巧工匠,以漢地廟宇為模式,結合藏地建築特點,建成了極為壯觀的重樓疊閣。

拉薩的布達拉宮後,有一片水清林幽之所,古柳蟠生,碧波清澈。這就是拉薩著名的園林——宗角祿康。宗角祿康是布達拉宮附近最著名的水域,所有水中倒影的布達拉宮照片都是從祿角宗康方向拍攝的。 在藏語中,“宗角”的意思是:(布達拉)宮堡後面;“祿康”,意為魯神殿。魯神是藏傳佛教和苯教對居於地下和水中的一類神靈的統稱。“魯神”往往被漢譯為“龍神”,進而又被誤傳為內地人所說的龍王,“龍王潭”這個俗稱因此出現。

位於宗角祿康公園西南角的民俗活動區,規劃保留現狀,六角亭和場地中的植被,聯繫水系設計成淺灘卵石溪流。六角亭是整個景觀空間的制高點和景觀視覺焦點,其周邊將開闢順時針方向的圓形廣場,從圓形廣場中透過疏密有致的樹叢可以看見一片開闊的緩坡和另一個圓形親水廣場,廣場通過木質拱橋與對面緩坡草坪中的園路相連。在濱水活動廣場旁將設計高程為30米的柱壯噴泉,形成景區的景觀制高點。景區東北角的樹林中設計有圓形林間廣場;西側佈置了停車場和自行車停放處。整個景區,以開闊緩坡草坪為主,周邊種植四季常青的植被,為市民休閒過林卡提供了一個好去處。

拉薩,在藏語中為“聖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是至高無上政教合一政權的象徵。早在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兼併鄰近部落、統一西藏後,就從雅隆遷都邏姿(即今拉薩),建立吐蕃王朝。

 拉薩古稱“惹薩”,藏語“山羊”稱“惹”,“土”稱“薩”,相傳公元七世紀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草沙灘,後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臥塘,寺廟建好後,傳教僧人和前來朝佛的人增多,圍繞大昭寺周圍便先後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為中心的舊城區雛形。同時松贊干布又在紅山擴建宮室(即今布達拉宮),於是,拉薩河谷平原上宮殿陸續興建,顯赫中外的高原名城從此形成。“惹薩”也逐漸變成了人們心中的“聖地”,成為當時西藏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薩是由布達拉宮、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薩河構成的,但西藏人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拉薩”應是指大昭寺和圍繞大昭寺而建立起來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薩。如今拉薩城東一帶尚保持著古城拉薩的精髓。

藏名夾波日,意為“山角之山”。在拉薩市布達拉宮右側。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頂。17世紀末,第巴·桑結嘉措為發展藏醫,在山上修建門巴扎倉(醫藥院),從各寺選拔部分喇嘛來此學習醫藥知識。裡面供有藍寶石的藥王佛像,故漢人稱為藥王廟,又叫藥王山。

查拉魯普寺,又稱魯普巖寺,位於西藏拉薩市布達拉宮西南,藥王山東麓距地面近20多高的石巖上。是座洞窟式的小廟宇,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窟寺廟。

  相傳,它頂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鄉時向東方朝拜的地方。洞窟開鑿於松贊干布時代,據說藏王松贊干布的木雅妃如雍在查拉魯普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當時西藏很緊俏的鹽作為工匠的報酬,掘崖粉一升,給鹽一升。接著,又在石窟裡開鑿了轉經廊道。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中間幾經興衰,這座拉薩地區罕見的石窟寺廟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是拉薩唯一的石窟寺。

關帝廟約建於1791年,位於布達拉宮以西約一公里的磨盤山上,藏族人稱之為“格薩拉康”(即格薩神廟)。

  關帝廟的建築面積約有800平方米,分正殿和文殊殿。正殿內有關羽、張飛、周倉的泥塑像,風格為漢藏合璧。主像關羽身材魁梧,手持大刀,十分威武,基本上保留著內地漢族的塑像風格。但張飛像則被“藏化”,完全模仿了藏族史詩中的英雄格薩爾王的形象。

  關帝廟在藥王山的北面不遠,磨盤山的山頂,有很多當地人來此占卜問卦,廟很小,半小時走完,注意看寺廟的外牆接近房頂的地方上有生殖器的圖騰,煞是有趣。功德林寺在關帝廟的旁邊,隱入民居當中,寺廟不大,它曾是西藏四大呼圖克圖的濟嚨大活佛的主寺,這裡的喇嘛十分的友善,現以占卜出名,有很多當地人前往。

世界十大山地旅館----八郎學,我們就住這裡。 《拉薩小時光》,一個陳年笑話:甲問身在拉薩的乙,你在幹嘛?乙說,我在八郎學晒太陽。甲大笑道:晒太陽還要學啊?!但凡“藏迷”都知道乙的回答該怎麼斷句———“八郎學”是拉薩最著名的青年旅舍之一。八郎學旅館位於拉薩市北京東路,是藏族民族的旅館,是舉世文明的驢客旅館,那裡積聚著世界各地的驢友。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