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本能,解決問題是本領。為了在孩子長大後具備面對問題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事業的發展,家庭的和諧相處。這個本領應該是從小就練習。
方法/步驟
情緒和感受沒有對錯之分,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價值觀都不一樣,所以才會產生那麼多的意想不到的創意。所以,情緒不分好壞,當孩子面對問題、衝突有情緒的時候,比如哭泣,委屈,嫉妒,抱怨,家長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很多家長受不了孩子哭泣,因覺得孩子哭泣的時機不對,也許當時有很多人在,也許當時你有急事要做,也許你已經和他解釋過了,可是他還是在哭鬧。
這個時候,不適合去威脅孩子或者嚇唬孩子,因為當你威脅或者嚇唬之後,孩子會更加害怕,照哭不誤。這個時候,家長要給予孩子正面的指令。比如:我知道你說的了,現在快點把眼淚擦乾,停止哭泣。我們一會等媽媽把這件事做完,就解決你的事情。類似於這樣的話語。
這句話裡包含兩層意思:1、你說的話,你的感受媽媽聽到了。2、媽媽希望你現在做什麼。
因為恐嚇,威脅,孩子會接受你的正面話語。
當家長表達你關注到孩子的情緒,並且孩子不再哭泣時,就需要家長找個合適的場合去解決這件事情。千萬不要以為孩子不哭,這件事情就過去了。一旦你說到,沒有做到,你將不會被信任。下次,你使用這個方法,就會失效。
當解決問題的時候,家長要做的是多提問,多傾聽,多確認孩子的內容是不是你理解的那樣。這樣不僅不會造成家長先入為主的誤會,還有助於幫助孩子理清他思路。
當孩子像家長描述完事情的經過,家長也有了自己的判斷。但是,家長不可以直接把判斷告訴孩子。為了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需要提問孩子:這個問題你怎麼看?你的想法是什麼?那你打算如何去做?什麼時候去做?需要我提供哪些幫助?
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家長需要的是引導:對這個問題,媽媽是這樣看的。說的時候看著孩子。說完這些停頓一些。問孩子,你知道為什麼媽媽會這樣認為嗎?因為。當家長說完自己的判斷,很多的孩子會不理解。所以,家長需要耐心解釋。
最後,孩子就需要按照她說的去做。要教會孩子不要逃避問題,要面對問題。有些孩子需要在實踐的時候需要家長的支援,家長可以陪同或者遠遠的觀看。但是不可以替孩子做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最後,我們要相信孩子本身就很棒,他們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需要家長的指導,需要多多練習。
注意事項
這個方法適合小學的孩子使用,因為在家長的提問環節,需要孩子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家長在提問的時候,首先保證自己的情緒是冷靜。當聽完孩子的描述,家長如果想生氣,發火,那就要先去冷靜。等情緒平復下來後,再去解決問題。
本方法的原則遵循先解決心情,在解決事情的原則。這一原則使用任何事情。
如果在使用過程中仍然有困惑,請隨時私信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