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業常規工藝技術?

井下作業常規工藝過程是將井下油管和連續的井下工具所組成的整個管柱起出,經過檢修或換上新的工具按設計要求向井筒內下入管柱,達到維持油、水井正常生產的目的。這種作業工作量佔整個修井工作量的60%以上。作為採油廠(甲方單位)需要隨時瞭解乙方施工的情況,因此需要對修井工藝進行全方位的瞭解,以便於能夠做出更優質的工藝設計來,滿足本單位的實際生產需要。

壓井

壓井方法:

1、灌注法

2、循環法:

a、正循環壓井

b、反循環壓井

3、擠注法

適用範圍:

灌注法:井底壓力不高、修井工作簡單、修井時間不長的井

循環法:

a、正循環壓井:低壓、氣量較大的油井

b、反循環壓井:壓力高、常量大的井或者抽油井中。

擠注法:不適用上述兩種方法,沒有循環渠道的油水井。

壓井作業:

1)壓井準備:

a、備足兩倍於井筒容積的壓井液或清水。

b、接好壓井管線,試壓合格

2)壓井操作:

a、將水泥車和壓井管線接好

b、壓井時先放氣至見油(或者壓力落零)

c、水泥車泵入清水前墊,接著打壓井液,泵壓控制在2—8MPa,直到出口壓井液相對密度平均誤差在0.02,大排量進行循環。

d、停泵觀察,無溢流

替噴:

替出作業過程中油井內的壓井液,方法與壓井類似。

降壓

對於注水井,為了防止井底附近地帶的地層孔隙被雜質汙染堵塞,一般不用油或鑽井液壓井,而採用噴水的方法降低井口壓力。當壓力降至零或不噴水時,即可拆開井口,進行井下作業。

起、下管柱

起、下管柱施工的準備工作(甲方監督):

a、接箍方向一致,10根一組。

b、油管刺洗乾淨。

c、用相應的內徑規檢查內徑。

d、不合格油管要擡出油管橋2m以外。

e、準確計量油管長度並編號。

f、工具及現場驗收合格。

檢泵

修井檢泵的目的可以是改變泵徑,改變泵掛深度或解決砂卡、蠟卡、抽油杆斷脫等故障。方法是將井下抽油杆柱,油管柱起到地面檢修,更換後下入井內維持正常生產。

泵掛深度計算:

泵掛深度=油管補距+油管掛及短節+洩油器長度+泵以上油管總長+泵長度

抽油杆、油管的組合:

驢頭處於下死點時,光桿伸入油管掛的長度+抽油杆總長度+洩油器長度+活塞拉桿長度+活塞長度+防衝距=油管掛短節長度+油管總長度+洩油器長度+泵的長度。

防衝距:深井泵活塞在最低點時遊動閥和固定閥之間的距離叫防衝距。

通井作業

通井規的選擇:

其最大外徑要求比所通套管內徑小6—8mm,長度為0.3—0.5m(1.2m為中石油教材推薦長度),並具有內通孔。

將通井規接在通井管柱最下端,邊循環邊下通井管柱,將井內死油、蠟塊以及其他雜物替出。

注意觀察指重表,如遇阻(懸重下降20KN—30KN,早期說法為2—3t),應上下活動管柱,使管柱通過遇阻位置。

如遇阻不能通過,可起出,下更小型號的通井規(通常比前一次小2mm),繼續下通井,一直到要求位置。

通井規起出,需要檢查印痕,並進行描述。

探砂面、衝砂作業

生產井有的地層砂隨井液一起流到井筒,一部分小顆粒流到地面,較大顆粒沉入井底,時間越長地層砂越多,砂面掩埋油層或進行其他井下作業而施工口袋不足時需要進行衝砂作業。

探砂面:

平穩下放探砂管柱,並觀察指重表懸重變化。管柱下至距井底30m時,要控制下放速度,懸重下降20—30KN,連續三次深度一致為砂面深度。

衝砂管柱可採用探砂面管柱(前提是探砂面管柱為光油管),衝砂管柱下到距離砂面2m時,開泵循環,逐漸提高排量緩慢加深衝砂至人工井底。換接單根過程中,動作要迅速,洗井水量應為井筒容積的2倍以上,防止砂卡。若中途停泵,衝砂筆尖應上提至原砂面以上15m。

注意事項

出砂作業是油井檢泵作業常常要做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疏鬆砂岩油氣層,根據現行的方法,通常採取先軟探砂面,後硬探的方法,如果軟探合格則不進行硬探,減少工序,提高效率

大港港西油田由於所採油氣層為上第三系明化鎮組、館陶組,出砂相對嚴重,對於衝砂後通常採取活動沉砂4小時復探的方法,同時在衝砂油管上安裝球座,一趟工序完成對油管的檢測工作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