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旅遊民俗旅遊的源起?

懷柔旅遊民俗旅遊的源起

民俗遊是當代新興的一種旅遊方式,它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途徑,被稱為朝陽產業,懷柔區是北京較早開發民俗旅遊的區縣之一,發源於白河峽谷自然風景區。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2010年在懷柔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琉璃廟鄉黨委,政府為了發展溝域經濟,把主攻方向投向了白河峽谷京北一漂景區,藉助電影《讓子彈飛》效應,提出了,修好一條路,致富一條溝,的強鄉富民的口號,路修好了,為開發旅遊資源。

隨著旅遊形式的好轉,景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出現了新問題。第一,旅遊旺季遊客數量的增加,給景區內食宿接待帶來了困難;第二,到了旅遊淡季遊客數量有非常少,景區員工也得放假休業。為了更大限度的增加農民收入,就解決好旅遊旺季遊客的食宿接待和實現旅遊淡季不淡的實際問題,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把目光投向了民俗旅遊業的開發。帶著旅遊公司的班子成員和景區內村幹部及村民代表專程趕到密雲縣新城子鄉遙橋峪村,就雲柚谷遊獵風景區 遊客的食宿接待等事項進行參觀學習。經過參觀學習,大家深受啟發,形成了共識。大家一致認為,白河峽谷自然條件與遙橋峪有相似之處,但在交通,地理,自然資源等方面於遙橋峪相比則更有優勢,開發民俗旅遊業前景廣闊。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開始了對青石嶺村中的60 多戶村民家庭的經濟條件和家庭狀況機型摸底分類 。

如今,青石嶺村於2010年入選首批市級民俗旅遊村,“白河峽谷京北一漂”已成了京北有名的民宿旅遊勝地。懷柔的民俗旅遊業正方興未艾。 白河峽谷風景區區民俗旅遊接待戶的興起,不僅解決了當是旅遊景區的實際問題,同時也領導了我區民俗旅遊業的發展。

懷柔旅遊——東帽灣村青山綠水繞碧村

燕山腳下。白河岸邊,有一座美麗清秀的小山村,潺潺的白河水繞村而過,這就是湯河口鎮東帽灣村。東帽灣行政村轄東帽灣,西孤右兩個自然村,東帽灣為主村。全村239戶,728口人,村域面積7500畝。

東帽灣村在清朝是滿人牧馬的地方,人們稱“東馬灣”,後演變為“東帽灣”。成村於清乾隆年間。千百年來,肆意氾濫的白河水曾給白河岸邊的黎民百姓製造了無家可歸的慘劇,但也給東帽灣村帶來了一片肥沃的土地。據說,勤勞的東帽灣先人們開渠治水,平整稻田,人們開始豐衣足食,故又起名為東帽灣。後來,東帽灣村的先民們企盼子孫後代飛黃騰達,根據村子地勢地貌像一頂官帽,又將村名改為東帽灣。

旖旎風光靚“水鄉”

東帽灣村三面環繞著滔滔白河,村西又是湯河,白河的交匯處,

大山深處的東帽灣以豐富的水資源遠近聞名。村兩委班子決定義旅遊休閒度假觀光為主導產業,通過基礎設施,公益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做足水文章,打造“北方水鄉”,以鄉村旅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一條引白河水的暗渠穿村而過。暗渠始建於1966年,開始建時為明渠。起點位於西孤石自然村上游,全長8公里左右,寬一米。那時水泥很缺,全部採用素土夯實和石頭砌築。

1966年清明節水渠順利通水,滿足了村東農田的灌溉的問題。1976年,湯河口公社決定修建水電站,對水渠進行了拓展改造。在渠的下游孤山處修建小型水電站,滿足本村的用電需要。如今,暗渠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雨,依然在發揮著作用。近年來,為了打造“北方水鄉”,東帽灣村已經向上級申請,變暗渠為明渠,建設北方水街的景觀,更好地為旅遊事業的發展發揮作用。不久以後的東帽灣,將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方水鄉”。

特色產業促發展

東帽灣村長期以來堅持綠色環保方向,重點發展無汙染的西洋參,特菜,柴雞,蛋鴨,板栗,仁用杏等特色種養業,適度發展旅遊,商貿等第三產。

1996年東帽灣村開始種植西洋參,目前全村800畝耕地面積中共有600畝土地種參。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東帽灣村西洋參產業初具規模,西洋參種植已成為最重要的富民產業。

民俗旅遊是近年發展起來的又一支柱產業。藉助西洋參專業村優勢,東帽灣巧妙地將西洋參與民俗旅遊緊密結合,推出了“品參茶,吃參宴,觀參景,採參娃”等特色西洋參旅遊活動。

除了種植西洋參,東帽灣村還對村南3000畝的黃土樑頭進行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開闢農民致富途徑。現在,村南黃土樑已經形成了“梯田繞山轉,高坡水長流,公路環山走,果樹遍樑頭”的怡人景觀。

東帽灣村為了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目前,東帽灣村的文化宣傳隊已有60餘人,文藝形式也逐漸多樣化,出現了腰鼓,三句半,舞蹈和一些民間藝術等,不僅將古老的民間文藝傳承了下去,也為新農村建設增添了光彩。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