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企業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企業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產生、生存和發展,企業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我們如何看待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有什麼重要性嗎?小編為你帶來了“看待企業文化”的相關知識,這其中也許就有你需要的。

  如何看待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很多小企業認為自己規模很小,也就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不是大企業的專利,企業裡有了自己的文化,也就給自己的企業注入了靈魂,就像李雲龍所說:“一支具有優良傳統的部隊,往往具有培養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優秀軍人的出現,往往是由集體形式出現,而不是由個體形式出現。理由很簡單,他們受到同樣傳統的影響。養成了同樣的性格與氣質。

  無論大、中、小企業甚至到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文化,有了這種文化,也就有了靈魂,有了靈魂也就有了方向,知道該怎麼去做。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而不畏危。意思就是: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這樣的企業做到基業常青,長生久視,死而不亡。

  企業裡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有狼文化,快、狠、準,像這樣團隊業績都很好;還有獅文化,猛、狠、實力,像這樣的團隊有雄厚的實力背景;還有牛文化,穩、幹、慢,像這樣團隊根基很穩,等等。現在有很多企業流行感情文化,一般有企業裡有這樣的文化,這家企業的領導必定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很注重員工們的生日、結婚、節假日、遊玩等等,領導一定會去安排,在工作中很多事情無法表達或表現的,在這種情況下都可以,之後團隊裡的人就像拳頭一樣團結一心。

  企業文化決定著這家企業該走向何方。如李興文常對創業者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可以為‘必有我事業’;也可以為‘必有我失業’,同音不同字結果就不同。

  企業裡的文化是必有我失業,這裡的員工自然就都幹不長,很多企業都是一邊不停的招聘人員,一邊不停的人員流失,因為員工們實習期過,工資待遇都會上升,企業看到眼前的利益,不看長遠利益,實習後的員工也不留,就不停的招聘人員,新來的員工工資待遇可以減輕企業的支出,必有我失業的企業文化,這種企業能做多久呢?令人感到危機;

  企業裡的文化是必有我事業,就不同了,如直銷行業的安利公司,有個最主要的文化,讓每一個人感覺我來到這裡是為自己的事業而奮鬥,同時可以幫助很多人,幫助別人成功就是自己成功,所以他們會互相幫助成長,必有我事業的文化,企業豈能不長久,不常青;

  企業裡的文化是必有我師也,團隊的人都會天天學習,好好向上,同時也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氣氛都是學,把學當成快樂,快樂就是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方面,就是互補性,我強的,我教你,你強的,你教我,強補弱,弱和強就會平衡,那邊低了或高了要去調節,事物都是不平衡的,然後去平衡,之後有打破了平衡,接著又要平衡,只有面對不平衡,之後調節平衡,迴圈這樣的規律才會與時俱進,大家一定都知道喬布斯吧,李興文認為喬布斯設計的蘋果牌,蘋果上少了一塊缺口,也就是這個意思。小的時候就要大,大的時候就要小,這都是動態的,只有完美才是靜態的,靜態也就是完了,一個圓,少了一塊,就不完美了,之後為了讓它完美,就會補上這一塊,完美后就是靜態的了;只有不斷的動態才會有生機。”

  不同的文化,皆可入道,道可助乾坤;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天地是眾生之父母,萬物從天地而生。企業沒有文化就像孤兒,企業有了文化才是成長的第一步。

  文化是需要傳播性,也是一種道,只有傳道才會授業。企業和企業也要多溝通,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文化,我有一種文化,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文化,甚至更多。

  李興文說:“企業當前最大的危險在於虧損,而消除虧損的土壤還在於改革體制和制度。我深知”企之命,在人心“,消除客戶怨氣,實現客戶的願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客戶批評和監督企業。”

  “企之命,在人心”悟出來就是:

  1、您的企業人員像一個戰士一樣,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到最後一天。——憂企不謀身,格盡職守。

  2、您的企業效益就像一隻老虎,如果放出來就很難再關進去。——盈利。

  3、您的企業像太陽,充滿光明和希望。——前景無限好。

  人受到激發和鼓勵,就會發揮最大限度的積極性。

  制度:工作制度、特色風俗、行為規範。精神:目標、經營、價值觀、精神、風氣、道德。

  企業文化要和企業制度看成一個事,不要看成兩件事情,外國人把圓在中間分開,一半是黑,一半是白,分的很清楚;中國人不同把圓在中間分開,要用S來分開,分開後黑的裡面有一個白點,白的裡面有一個黑點,這不就是太極圖嗎。企業文化和企業制度可以看成一陰一陽之為道,所以我們把二者看成一。

  如何看待企業文化發展之路

  做人要講“為人之道”,做企業要講“經營之道”。同樣的裝置,同樣的原料,同樣的人,在不同的企業發揮的效力是不同的,因為各個企業的文化不同。企業文化就像人的基因,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一臺機器、一筆資金、一車原料,從進廠那天起,就被植入了這個企業的基因,它們按照什麼邏輯運轉,要看這個企業的文化。

  世界上的思想比星星多,觀點比人口密,沒作選擇的時候,此也有、彼也有,然而此也混沌、彼也混沌,分不出個主賓來;一旦作了選擇,就有了凝聚點,有了向心力,有了主心骨。所以,若論企業文化從哪裡來?“結晶式”也好,“播種式”也好,歸根到底,企業文化首先是一種選擇,然後是一種整合。

  同樣的核子反應,有人用它來作惡,有人用它來行善。科技影響著資源的使用效率,文化決定著資源的使用方向。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文化是第二生產力”呢?

  看阿里巴巴如何打造企業文化

  文化為王:主張開放與分享

  2013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宣佈成立網路通訊事業部,由“旺信”和“來往”組成,9月23日,即對外推出新一代即時通訊軟體“來往”,成為其成立網路通訊事業部後第一次產品的升級亮相。

  臺前精彩亮相,幕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無線業務團隊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有20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提升到事業部,僅靠外部招聘是不現實的,因此當時的策略就是從各個子公司快速抽調,結果僅僅一個禮拜的時間,100個人就從各個業務部門集結完畢,而且前提是充分尊重了業務主管以及員工的個人意願。

  “如果整個公司的文化是純業績導向的話,那麼山頭主義的事情就很容易發生,每個部門都只考慮個人利益得失,那麼成熟業務對新業務的自發支援是很難實現的。”正是基於阿里巴巴的文化土壤,新興業務才能迅速成行,否則集團業務越複雜,內部協同性就越難以實現。

  文化建設一直是阿里巴巴發展的重中之重,2001年,強調“簡單、激情、開放”等價值觀的“獨孤九劍”在阿里內部被奉為圭臬;2003年,阿里巴巴更是“爭議性”地把價值觀納入到績效考核體系中來,而且佔到50%的權重,甚至有時候會更加畸重。在阿里的招聘歷史上曾多次出現由於價值觀,而把一些精英人才拒之門外的案例,原因就是“如果跟我們價值觀不相吻合,一個人能力越大,那麼進來之後對組織的破壞力也就更大”。

  其實,阿里巴巴的文化很簡單,與網際網路的基因一致,就是開放、分享,這種企業文化不僅能夠應對由於業務持續龐雜所可能引發的“大組織病”,而且能夠保證一些有利於公司發展的先進制度得以真正實施。

  為了激發員工工作的自主性,優化體系內的人力資源流轉,阿里巴巴對轉崗制度做了調整:以前都是部門主管點頭之後員工才可以轉換工作,如今只要接收方同意,原部門主管就要無條件放行。

  “這個制度並不難想到,但是真正在企業內部實施就很困難,如果不是企業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能夠被各個主管真正接納,那麼制度很容易就會妥協於現實業務發展的需求。

  也正因此,在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環境下,在多個行業掀起變革的阿里巴巴持之以恆的就是企業文化。阿里巴巴正在構建面向未來的企業形態,這將完全有別於現有的組織模式,而得以有效運轉的關鍵還在於開放和分享的企業文化。“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其他的都是方式方法、戰術層面的東西,後者是需要不斷創新的,但是文化的根是固定的。”

  即使是毒草,也讓他長在陽光下

  不過“強大”的企業文化如何才能擺脫被束之高閣的尷尬,成為有效的管理工具?阿里巴巴的策略是虛事做實,也就是通過各種形式設定,各種程式動作使員工能夠看得見、感受得到、理解得了。

  “阿里味兒”就是阿里巴巴強化企業文化的一個陣地,事實上,許多公司都不乏這樣的設定,但是阿里巴巴的這個內網卻有不一樣的味道。在這上面,員工可以直言部門主管的待遇不公,可以質疑公司的某項政策規定,甚至是集團高管走馬上任也會被反對“圍攻”。用阿里一位員工的話來說,可以討論任何事情而無論層級,發表任何觀點而不論對錯;即便是高管的觀點也經常被員工“減芝麻”。***“減芝麻”表示不同意***

  形成這樣的氛圍聽上去並不困難,“就是讓員工相信他可以這樣做,其實大家看的就是高管的言行和迴應。

  這樣的例子隨時隨處可見,在阿里的歷史上,一位被高管辭退的員工發帖歷數前者的不公正,帖子釋出後引發了大量同事“一面倒”的聲援,但隨後高管及時迴應,說明原因和意見,也獲得了跟帖支援,最終在兩方意見“針鋒相對”的情況下,由CEO出面,把HR的負責人、當事員工和主管都叫到一起公開討論,而且現場情況同步直播給所有員工。

  “一切管理上的問題,包括管理者的不成熟,員工的不理解,這些都沒有什麼不可以說的。”阿里堅持的原則是“即使是毒草,也要讓他長在陽光下”。也正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培養中,每位員工都能以一個平等、客觀的姿態去參與到工作的討論和執行中。

  在阿里的另外一個安排中,專案推進以“共創會”的形式進行,“可能老闆本身就有想法了,但還是要先把問題丟擲來,讓大家共同參與,經過幾輪之後形成的結論,有可能跟老闆最初設想相同,也有可能優於最初的想法。“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由於是大家共同參與得出的結果,因此員工的理解對專案的理解,包括專案未來的執行上都會更順利。

  也正是這些做法使得阿里開放、透明的企業文化被員工真正地接納和吸收,有效地激發了員工的創新能力。“這些設定在其他公司也可能存在,但真正做實才是關鍵。

  價值觀的量化就是“做實”有效的路徑,阿里廣為人知的“六脈神劍”很簡單,即客戶第一、擁抱變化、團隊合作、誠信、激情、敬業,但每一項都有具體的解釋和詳細的內容,而且與績效考核能夠一一對應,比如“激情”一項就定義為“樂觀向上,永不放棄”,這包括5個方面,喜歡自己的工作,認同阿里巴巴企業文化;熱愛阿里巴巴,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日常工作,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永不放棄,不斷自我激勵,努力提升業績;始終以樂觀主義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影響並帶動同事和團隊;不斷設定更高的目標,今天的最好表現是明天的最低要求。1分的激情是什麼樣的,6分的激情是什麼樣的這些都有具體細則,在做績效考核的時候,員工就要依次舉出自己的工作案例來跟考官說明。

  儘管有了豐富的延展和充分的考慮,但是工作中的複雜性不是有限的文字所能涵蓋的,價值觀就算設定量化的指標,但畢竟不是純科學的,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做實了,所以管理者和員工會投入時間和精力圍繞價值觀去做更多的事情。”阿里的管理者定期會跟員工做工作覆盤,屆時就可以針對價值觀的具體細則“有章可循”,溝通中往往會發現雙方對某一方面的認知是不同的,而這才是阿里認為最重要的,“實際上是促進了雙方的有效溝通,在觀點碰撞和意見互換中使大家對價值觀的理解更加透徹,藉此做實企業文化,工具也好,方法也好,都是解決問題戰術層面的問題,真正要去找的話不難;真正決定性的是出發點,有了這個前提,就算今時今日沒有好的辦法,嘗試沒有成功,但是最終也會找到。”

  收放自如:管理不是一種控制

  對於阿里而言,一切規章和制度的出發點是“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員工的能量能夠最大化地釋放出來”。

  不過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解放員工是否跟管理是天然相悖的?“管理不能想象成一種控制,那是工業文明時代的思維,因為標準化流程的情況下強調的是管理效率;但是網際網路時代技術革新層出不窮,這個時候就要最大化地激發員工的自主性。在當前的產業環境下,人力管理應該徹底地轉換思路,這樣才能形成全體員工的集思廣益,避免單純“頂層智慧”所帶來的創新瓶頸。

  阿里充分滿足了員工的施展空間和創新衝動,“賽馬”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員工只要有好的想法和創意就可以提交到阿里的專案委員會,經過審批之後,員工就可以放手去做,集團會為其配備人手、資金,甚至還有期權,阿里很多好的專案都是通過“賽馬”成立的;在阿里的歷史上,就有剛剛轉正的員工提交的專案脫穎而出,之後擴容成五六十人的團隊,闖入該領域內全國第一梯隊。

  不僅鼓勵員工的自由創作,而且阿里對此給予極大的耐心和包容,這樣的政策並沒有職位大小高低之分。

  “放任”的結果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有些案例甚至讓阿里內部員工也有點難以置信,比如剛剛入職的一位員工“不務正業”,耗時8個月痴迷於與自身業務關聯不大的技術難題,部門主管也欣然接受,而這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冒險”:員工毫無突破,高管難辭其咎。但最終,員工的技術方案被納入全球性的技術標準裡。

  “對於員工的培養不是簡單依賴於一個完整的培訓體系,後者是必要的,阿里也一直在做各種方面各種型別的培訓。這些培訓只是企業員工培養的基本動作,而更關鍵的在於員工自主性的培養,“我們整個制度是鼓勵創新,而且是容錯的,給員工一定的空間,實戰中的磨鍊對其成長是最有幫助的,員工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成就感,享受到成長的快樂”。

  這使得阿里文化中所強調的“快樂工作”成為可能,不僅是小的制度安排,在整個晉升體制上,阿里也同樣奉行“自由”原則,比如阿里員工的晉升並不是由主管決定,而是結合一年的工作情況自己來判斷決定,如果認為自己到了晉升的某一個層次和水平就提交晉升申請,由各個部門的資深同事來進行考核,員工做述職報告,評委來投票決定。

  不過,自由而活躍的“分子”如何納入到整個組織的有機體中?員工自主性如何與企業的需求相匹配?這就需要給“自由”加一個前提,比如,晉升請求是自己提出的,但是判斷的標準是透明公開、具體而微的;轉崗是沒有主管限制的,但是存在一些硬性條件:首先就是在現有部門至少待夠一年,其次就是績效考核達到一定的水平。“這樣就避免員工因為逃避而轉崗,保證真正優秀的人才流動起來,這樣才是‘活水’。

  HR坐鎮:2/3出自業務部門

  阿里巴巴的文化管理之所以成行,是一系列的體制和制度共同作用完成的,而在這個體系中,HR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阿里巴巴的HR是其文化管理的操盤手。

  不同於很多公司中HR的定位,後者基本上是幫助業務部門完成簡歷篩選,其角色更多是偏功能性、輔助性,而在阿里,HR屬於一個戰略性的部門,其角色定位簡單地概括為四點,就是HR跟業務在一起,能夠成為業務的夥伴,伴成長,能夠推文化,能夠促溝通。

  要達到這樣的預期,HR就必須能夠熟悉和了解部門業務和員工的需求,因此阿里的HR團隊構成也很多元化,500多人中的2/3來自於技術、產品、運營等各個業務部門,而只有少數是來自專業的HR出身。

  這樣的HR能把阿里的“家事”料理得細緻周密,小到日常文娛,大到晉升慶祝,HR都能體貼入微地考慮到員工的需求,阿里每年的“家書”計劃會給所有員工的家屬寄出一份個性化定製的期刊,其上詳細介紹了該員工一年的工作情況;而在阿里設定的“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陳”的員工成長軌跡中,部門也會在關鍵成長時期第一時間為員工送上鼓勵,比如到第五年的時候,HR會提前發郵件提醒部門主管,後者會像慶祝生日一樣為員工做準備。

  在“人性化管理”之外,阿里的HR也不乏鐵腕的角色。可以說,除了大部分公司HR的常規動作,阿里的HR責任更重,首先要在面試中對員工的價值取向進行嚴格稽核,避免發生“用人部門急於開展工作而忽略價值觀考察”的情況;而在日常業務開展過程中,阿里的HR也有一個特殊的設計,會給各個業務部門配置專人,進行現場督導巡視:跟員工談心交流,看是不是存在文化上的問題,使組織符合阿里的方向發展。阿里的HR就像一個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到每一個業務。“即便部門業務發展良好,但是可能違背了阿里的價值觀,那麼HR也會跳出來提出質疑。”

看待企業文化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法
怎樣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
相關知識
怎樣看待企業文化
怎樣建立企業文化以及具體步驟
怎樣塑造企業文化
怎樣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
惠普公司是怎麼培養企業文化
企業要怎麼改變企業文化
怎麼落實企業文化
怎麼做好企業文化的培訓工作
創業公司應該如何對待企業文化
公司政治背後的企業文化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