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論文發表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8日

  中國現代文學凝聚著現代中國豐富的歷史體驗,是現代中國人文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學類論文,供大家參考。

  文學類論文範文一:現代文學思潮發生與演進

  摘要: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產生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劇烈動盪的特殊歷史階段。受特殊歷史背景的影響、以及外來文化思潮的衝擊,這一時期的文學思潮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特點。西方現代文學大量湧入,帶動了翻譯思潮的興起,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並湧現出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多流派,是當代文學思潮形成的奠基。

  關鍵詞:中國文化;現代文學思潮;發生;演進

  文學思潮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指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地域內,具有影響力的文學運動、文學流派、文學思想。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特指新民主主義革命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思維活躍、流派林立、文化衝突激烈的特有歷史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有的歷史現象,是當時社會政治與文化交融的體現。

  一、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發生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產生是基於特定歷史環境、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和外來文化四大因素基礎上的,並且是多因素交叉匯合的結果。因素一:歷史時空的更迭。任何文學思潮的興起並非時代耦合,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雖然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被公認始於1917年,但其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設立西洋學堂。這一舉措標誌統治中國一千餘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了,無數知識分子思想被解放出來。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時,統治中國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也走向沒落。舊思想消失,必然帶來新思想的確立。這樣一個歷史時空更迭的重要時刻,文學思潮的湧現是時代玉成的產物。因素二:政治制度的影響。自古至今,“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1]。文學思潮的湧現離不開政治制度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得以應運而生,是基於中國當時相對寬鬆的政治制度。探究五四新文化運動至解放戰爭勝利這段時間我國的政治制度,是在新舊制度劇烈衝突的基礎上建立的。儘管社會動盪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矛盾變化中破舊立新、立而再破,但對於文學思潮的變化卻給予了相對寬鬆的環境。由於當時很多知識分子走上了政治舞臺,如陳獨秀、李大釗、林長民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領導者進入中國政壇,對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湧現起到了推動作用。另外,中國當時正經歷政治制度的破舊立新,五千年封建制度剛剛被瓦解,封建制度殘餘尚存,而新民主主義制度初立,整個社會正處於新舊政治制度的矛盾衝突時期,而“揭開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序幕的五四運動,同時也是新民主主義制度建立的奠基”[2],文學思潮與政治制度立場一致,必然得到政府的支援。因素三:人文思想的積澱。文學思潮的湧現離不開文學作品的積累和人文思想的積澱。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發生與演進的各個時期都產生了大量的時代作品,它們“深入描寫、真實記錄了特殊年代人們的心理感受與靈魂扭曲等隱祕的內心世界”[3],這些作品鑄就了特殊時代的人文思想,為現代文學思潮的萌芽與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土壤。因素四:外來文化的衝擊。文學思潮的湧現既基於社會變革這樣的內因變化,又基於外來文學思潮的外因發生變化,內因與外因的相互影響下,促成了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可見,外來文化的衝擊對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產生與演進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是外來文化的直接湧入。另一方面是海外留學生帶回的進步文學思想。

  二、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演進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經歷了由興起、到拓展、到豐收、再到轉折四個重要時期。這段時期從1917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正是我國社會遭遇劇烈動盪、經歷劇烈變革的特殊歷史時期,也是我國文學思想飽受外來文化衝擊、不斷求新蛻變的時期,為當代文學思潮的產生孕育了土壤。

  一準備期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可謂“破舊而立”。早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外國列強用先進科技與文化敲開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大門,隨之而來的不僅是船堅炮利的戰火,還有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現代文明。隨著大量西方文學作品及文學思想的湧入,在社會制度更迭的重要歷史時期,以人文精神為主的西方現代文學觀念與以儒學為主體的我國傳統文學觀念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戊戌變法成為倡導新文化運動的里程碑。中國傳統文學觀念被西方現代文學觀念驚醒,也就此埋下了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萌芽。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三民主義等新思潮不僅影響了社會文化、思想觀念,更影響了文學思潮。隨著封建帝制被推翻,文言文、八股文、科學制度也成為歷史塵埃,隨之而來的是白話文、外國名著翻譯作品、中文名著的英譯本、現代小說等文學形式湧現大江南北。儘管這一時期,人們的價值觀正在重塑,社會文化在混亂中呈現出無序的、多樣的狀態,但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已迫不及待地走上歷史舞臺。

  二革命期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革命期,是指1917年到1927年這十年,正是中國社會從封建帝制走向新民主主義的重要時期。標誌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興起的核心人物是陳獨秀與胡適,他們於1917年在《新青年》雜誌上分別發表了著名的《文學革命論》和《文學改良芻議》兩篇文章,且正式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也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起點。《新青年》雜誌強調“思想自由、相容幷包”,它的創辦為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隨後魯迅先生於《新青年》雜誌發表了著名的小說作品《狂人日記》,這是中國文學史上首篇白話文小說的開山之作。隨後爆發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1919年,這場文化革命迅速席捲了中國大地,廣大群眾、市民、工商界人士等中下階層的人們參與其中。而這些人正是中國現代文學觀念傳播與發展的廣泛基礎,是中國現代文學思潮演進的基石。

  三成熟期

  自1927年至1936年這十年間,是中國現代文學思潮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文學思潮中,仍然沒有間斷文學革命。在文化思想的動盪中,各大文學流派逐漸成熟起來,不僅創辦雜誌,還在極力倡導自由主義。這一時期的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由新民主主義轉向了社會主義。如太陽社於1928年創辦《太陽》月刊,雜誌主創人員均為共產黨員。胡適和徐志摩等作家又創辦了《新月》雜誌,公開表明了維護獨立的思想態度。這一時期的文壇處於矛盾爭論中,文學界分為針鋒相對的兩大陣營,一方是新月社,另一方是進步文學陣營。兩大陣營的文學爭論成為當時文壇一道風景。而這一時期具有標誌性的歷史事件是,1930年3月魯迅、田漢、郁達夫等五十餘位作家在上海創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又相繼成立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主要對馬克思主義著作進行翻譯和研究宣傳。而巴金、沈從文、老舍、茅盾等一大批紅色作家也成長於這一時期。

  四轉折期

  1937年至1949年這12年時間,是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這段時期中國社會爆發了激烈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文學思潮在戰爭的影響下湧現,也為戰爭的發展和最終勝利提供了精神支援。文學思潮由社會主義轉向了愛國主義。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多具有巨集大的主題,將戰爭與生命聯絡起來,作品更具反思精神與批判精神。這一時期的文學思潮是以不同政治區域為根據地劃分的,中國出現了“國統區文學”“解放區文學”和“淪陷區文學”三大文學區域並立的格局。國統區文學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民族存亡的憂怨,將社會的黑暗盡皆揭示出來,作品往往以批判性視角提出反思;解放區文學充滿了光明色彩,對人物情感較少描寫、甚至直接摒棄,作品中往往運用大量篇幅或通篇描寫農民、士兵和幹部,或為民歌、或為敘事詩、或為新詩、或為小說,體裁多樣,如《兄妹開荒》《小二黑結婚》和《白毛女》等作品;而淪陷區文學則呈現出人類處於困境中的覺醒與奮鬥,展現堅毅的民族鬥志的作品較多,具有深厚的影響力。中國現代文學思潮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有的歷史現象。它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新舊社會制度的交替更迭中,在人文思想湧動、社會處於動盪起伏的狀態下,在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中產生的。它經歷了辛亥革命前期破舊而立的準備期、思想湧動的革命期、碩果累累的成熟期和走向沒落的轉折期。在起、承、轉、折的四步曲中,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為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的產生與演進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先國.從“想象”論文學與政治的關係———讀《文學政治學的創構———百年來文學與政治關係論爭研究》[J].南方文壇,201501:51-54.

  [2]黃愛軍.如何理解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110-116.

  [3]王俊虎,董蕾.1920-19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摭談[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38-140.

  文學類論文範文二:中國現代文學傳媒發展思路

  摘要:這些年以來,筆者對我國現代文學進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將相關的文學現象開展了理論性的探索,通過當代傳播媒體層面來分析我國現代文學,不單單將報紙書籍當作研究載體,同時也將文學本體拿來探索。為此,此研究能夠推動現代文學探究模式、現代文學理念等方面的發展與完善,構建一個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夠增加我們對現代文學的理解深度,基於文學史研究模式總結了現代“大文學”的探索思路,同時開展實踐研究,並進行了初步分析。

  關鍵詞:現代傳媒;中國現代文學;發展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研究我國當代文學的過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斷增加。如果人們對社會學的“外在探索”產生了疲倦感,那麼西方的一些結構主義、語義理論等“內在探索”也隨之出現,文體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經濟尤其是以階級鬥爭為基礎的文學探索。不過通過現代文學的探索歷史能夠看出,方法並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類探索方式介紹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現代文學的整體框架中,那麼就會產生新問題。也可以說,當現代傳媒和中國現代文學探索的理論範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探索模式,以此會全面地論述我國曆代文學的理論特徵,以此可以增強對理論問題的理解程度。

  一、現代傳媒和現代文學的常規關係

  一媒體即為載體

  對於信現代傳媒而言,它屬於古代傳媒與傳媒模式的創新發展成果,能夠為我國現代文學的現代化明確完善的傳媒模式及媒體。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媒體即為載體,現代傳媒也就是現代文學之載體。無論哪一個文學作品都需要物質載體,比如古時候的竹筒、紙扇、牆壁等,均通過特定物質形式得以展現。現代文學的出現即為現代傳媒的出現,沒有現代報紙媒體就沒有現代文學,此為學術界已達到一致的認同。不過,傳播媒體的變化也會帶來現代文學的變化,如馬拉印刷機時期的期刊與裝置印刷機的報紙,它們的出版效率與質量等有明顯的差距,文學創作可否隨著印刷效率與質量的增強而發生對應的改變呢?不過,此兩者並非是正比例關係,文學創作的審美理念與藝術成就的大小不會受到媒體改變而出現明顯的變化。

  二媒體即為中介

  現代傳媒屬於文字載體,也就是說,報紙期刊屬於文學創作的傳媒工具,相關作品是利用特點的媒體得以發展的,即,媒體也就是所謂的中介。現代傳媒能夠將作者與讀者的內在聯絡展現出來,同時也離不開對文學創作的引導及其創作文學的整體傾向。其實,讀者也不是被動性地受影響或者被指引,如果讀者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挑選報刊或書籍的話,讀者其實屬於此“共同體”構成一部分,同時根據個人想法改變這個“共同體”。但是,由於作家力量及文學創作的不斷增強,作家與報刊之間的影響力會減弱,個別報刊邀請有威望的學者撰稿並未是為了發行需要,大部分是為了能夠點綴門面而已。反之,編輯部在明確選題、方針方面,也需要體現出高尚品格,通過獲得大眾稱讚的方式得到有識人士的認同。29]

  三媒體即為語境

  現代報刊而已,不單單屬於載體,也屬於創作作品,屬於文化形態的展現內容,報刊的發展能夠為文學的出現提供特點的文化氛圍,明確話語模式,甚至當作文學素材融入到作品內容中來。其實,對於現代傳媒與現代文學而言,其語境的內聯包括兩點內容,其一是現代傳媒具有的時尚特徵,能夠指導大眾生活、藝術理念的改變,對全社會審美觀帶來一定的影響。梁啟超興建的《新小說》與《新民叢報》和其“新民”理念、《申報》等明確了不同的建報理念,均展現了報刊面對普通市民的啟蒙主義思想,在此氛圍中出現的現代文學,通過啟蒙為關鍵引導方向,現代文學具有凝重感,其實這和現代報刊更注重社會、政治有一定的聯絡。其二現代報刊對應的傳播手段,能夠為現代文學的創作語境的出現構建相應的文體模式。現代報刊大多數是穩定連續出版,考慮到現代交通工具的不斷完善,能夠讓讀者第一時間看到,由於此迅速交流的模式與固定持續出版的特徵,能夠為作家連載文學的發展奠定基礎,也能夠為作家實現一次性創作奠定基礎,這和基於手抄與說唱的古典文學相比,此傳播手段更能體現出明顯的優勢。

  二、現代傳媒視野裡的中國現代文學

  研究文化傳播視野裡我國現代文化史的構建,必須研究“現代性”和我國文學之間的聯絡,分析我國文學“現代性”的形成、發展與其規律。我國現代文學和我國古典文學的關鍵準則的一個特殊標註即為傳播手段與媒體的不同。也就是,文學出現系統的實質改革,是造成文學現代性變化的關鍵誘因。

  一重讀“現代性”

  “現代性”屬於分析我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關鍵定義,不過對此定義的瞭解,學術界的看法不一。通常來看,學術界普遍提到的“現代性”定義是由西方國家演變過來的。在西方,“現代性”可以理解為“當下”,大部分是被社會學家引用,屬於“當代社會或文明發展的縮略語”。不過對於國內學術界而言,它重點是闡明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狀況,並且也體現出民族觀念的現代化狀況,體現出理想化、未來化的特點。這些年以來,個別研究學家也慢慢重視文學史變化過程中的現代性問題,並對此過程的現代性開展了深入性探索,並形成了一個較為活躍的現象。楊春時總結出“二十世紀我國文學的近代性”,此觀念其實說明了“我國現代文學”的特性,是通過“現代文學”還是“近代性文學”來闡述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不單單屬於材料憑證的文學,也屬於理論研究模式的問題。奕梅健編撰了《前工業文明和中國文學》一書,其通過我國現代文學的形成原理與社會變化特徵的層面,總結了我國工業化程序對我國文化帶來影響的相關論點。所以,分析我國現代文學的現代化問題,不單單要重視現代文學的根本特性,同時也要重視其傳媒媒體與傳播手段,站在時間角度來分析我國現代文學,可以發現它比我國古典文學或西方文學更具有“現代性”特點。在我們多方面、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現代文學的形成、發展與變化時,就要重視現代傳播媒體對我國文學造成的影響。就拿報刊是載體的現代傳統媒體來說,我國現代文學也屬於我國古典文學的一部分,也可以成為異變的一部分,也就是,隨著現代傳播媒體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我國文學在發展階段也出現了“斷層”,一個新的文化理念與審美意識也在緩慢地形成。

  二媒體屬性和雅俗問題

  對於現代文化傳統媒體來說,其引發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纏繞著我國文學數百年的理論問題,即為“雅”“俗”與我國文學的高階化與普及化的問題。這數百年來,新文學和“通俗文學”也形成了較為複雜的內在聯絡,為此產生了不一樣的文學理念。“通俗文學”代表著中性含義,不過對於我國現代文學的批駁者而言,卻體現出貶義意義,此為“五四”文學特別是文學探討會的批駁方向,也是之後被文學史家丟棄的一角。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人們也慢慢將目光轉向了“被丟棄的一角”,一些探索文獻也說明了現代文學發展的缺陷。即①,文學作品具有“通俗文學”內容;②個別學者認為,“文學母體包括兩類,即‘純’與‘俗’。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文學”屬於我國現代文學的關鍵組成內容,其獲得了成果即為我國現代文學的成果。不過,怎麼研究我國現代文學的“雅”和“俗”,也是纏繞人們的一個難題。

  三工具理性和科學理性

  通常而言,我國現代文學的理性意識屬於我國文學成為現代化的一個關鍵標識,也屬於我國現代文學啟蒙思維特點與顯著的思想影響力的根本體現。在我們分析現代文學,研究現代文學的文化理念的時候,必須重視現代理性和文學的內在聯絡。但是,對於支援現代理性的科學形態來說,它和現代傳播媒體也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絡。通過文化角度來看,基於現代文學與工業社會代表的印刷媒體,由物質理念至語言創作,再至傳播的實質形態與消費模式,均展現出現代文學裡顯著的理性意識。和古典物質文化氛圍中的理性對比來看,現代傳播媒體支撐下形成的理性即為基於技術理性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理性。

  三、結語

  總之,隨著現代傳播媒體與傳播模式的不斷改變,也慢慢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讓人們從一個狹小的範圍裡得以釋放,具備了和“世界”直接互動的特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工業文明也慢慢影響著人類形成的文化形態,它屬於一種要擊垮傳統文化的衝擊力,以此不斷地影響現代文學的社會地位。同時,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慾望與引導也不斷地影響著現代文學,不過新的現代理念也在不斷地形成,人們在此也慢慢能夠看出自身存在的價值。即便我們基於西方國家的“現代性”來衡量我國現代文學的時候,也無法真正地認識我國現代文學的“現代”理念。為此,現代傳播媒體從本質上不斷地影響現代文學,同時也對現代文學的變化提供了空間與機會。

  參考文獻:

  [1]王平.傳媒文化視野中的近代文學變革——評蔣曉麗的《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J].當代文壇,200801.

  [2]徐萍.現代傳媒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生成[J].齊魯學刊,200806.

  [3]崔文斐.現代傳媒對新時期文學的影響[J].青年記者,200833.

  [4]管寧,譚雪芳.大眾傳媒視野下的現代文學——以現代通俗小說與散文文體變革為考察中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文學類論文範文精選
文學類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文學類論文發表
文學類論文範文精選
文學類論文
英美文學類論文
網路文學的論文發表
有關哲學類論文
經濟數學類論文
化學類論文開題報告
哲學類論文題目
哲學社會科學類論文格式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