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為肺痺基本病理產物,肺位居上焦,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肺氣虧虛,或肺病遷延,或肺陰耗損,無力輸布津液則生痰病。
“肺之氣,行榮衛,布津液,水邪入之,則塞其道,氣凝則液聚,變成涎沫”。脾居中州,主運化水溼,當脾氣不足,運化功能失調,津液不得輸布、執行,清者不升,濁者不降,滯留胸膈,聚溼成痰。
“脾土虛溼,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淤而成痰。”腎為水髒,主一身之陽氣,具有溫化水溼之功,腎陽不足,開合不利,無力化氣行水,繼之聚水成痰。
“雖然人但知痰之標在脾,而不知痰之本更在於腎。蓋痰者水也,有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痰溼停留形成濁邪,頑痰黏膩膠滯,痺阻於肺間質,肺絡通氣功能下降,主氣失司。
臨床可見咳嗽,呼吸困難,喘憋,氣不得吸,動則氣短加重。常伴有氣短心悸,神疲乏力等氣虛症狀。據“治痰先治氣,氣行痰自消”的原則,藥用枳殼、紫蘇子、紫蘇梗、杏仁、炙麻黃、白果等。
痰濁痺阻深伏肺絡者,當以化痰祛溼散結為要。藥多選用生蛤殼、竹瀝、炙冬花、浙貝母、全瓜蔞、萊菔子、海浮石、半夏、杏仁、白芥子等。
瘀血為氣虛、氣滯、陰虧的結果。肺朝百脈是通過肺主氣與宣發肅降功能完成的。血的執行依賴肺主氣的調節和輸布而至全身。
氣為血之帥,能推動和調控血液的執行,外邪感染、環境毒邪損傷肺,邪熱耗傷肺陰,陰血虧虛,肺絡血行滯澀,肺絡失養;肺氣虧虛,氣無力布津,氣不行血,痰瘀內生,肺絡痺阻。
病程日久,痰瘀膠滯深伏肺絡而發生肺間質纖維化。臨床表現為咳嗽少痰,刺激乾咳,呼吸困難,喘息氣短,面板硬化,膚色暗褐,指端青紫,舌質瘀斑或紫暗,脈細澀。
其病變過程由經至絡,由氣及血,由淺入深,病變複雜,虛實錯雜,纏綿難愈。柳寶詒指出:“肺痿不去其瘀,病終不愈。”此時當活血化瘀,通絡散結為先。
藥用水蛭、土鱉蟲、地龍、全蠍、紅花、桃仁、紅景天、當歸、鬱金、三七粉等。